张桂梅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投身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攻坚克难,执着奋斗,为当地教育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她矢志不渝,克服种种困难,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成针对贫困山区家庭困难女孩的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使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贫困家庭脱贫发展的希望与信心。

凌晨5点20分,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一个打着手电筒的瘦小身影出现在校园里,巡逻、开门、亮灯……这个每天都第一个出现在校园里的人,名叫张桂梅,她没有家庭、无车无房、一身病痛,却用大爱与担当,一次次地创造“奇迹”——年,她排除万难,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创建起这所专供贫困家庭女孩就读的免费高中。

创办女高,让“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照进现实

“教学楼这片原来是个大深沟,学生宿舍和教师宿舍是两座小山包,操场是种芒果的,小花坛是垃圾场……”学生午休间隙,张桂梅带记者在校园里转了一圈,回顾建校前的场景,身为校长的她不禁感慨当年创校的不易。

然而与“硬件”相比,只招收贫困家庭女孩、免除学杂费的办学制度,面临的困难更大、也更复杂。“当时很多人都说,你这个学校绝对、百分之百是办不起来的!”

年,张桂梅从大理调到丽江华坪,先后在中心中学、民族中学担任老师。教学过程中,女孩辍学、退学的情况时有发生,数量远远高于男孩。“最让我生气的是女孩的妈!爹不供姑娘读书就算了,当妈的自己身为女性,也不为姑娘争取,也一味地重男轻女!”

几年下来,张桂梅下定决心,要切断“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女儿”之间的代际传递!从年开始,她就怀揣创办一所专供山区贫困女孩就读的免费高中这一“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四处奔走呼吁。

5年多的时间里,为了创办女高,张桂梅饱尝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痛和心酸。有一次,她到昆明一家企业筹集办学资金,话还没说完,老板就叫保安赶人,“见我不走,居然放狗咬人!”看着被狗撕破的裤腿和流血的脚,想到自己的委屈,张桂梅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有人不理解,“她是不是想荣誉想疯了!”也有人劝阻,“别折腾自己了,好好过日子吧!”但倔强的张桂梅一刻也没想过放弃。

“我想办一所不收费的女子高中,把山里的女孩子都找来读书,这是我的梦想。”年,作为十七大代表,张桂梅面对媒体时一段朴素而深情的表达,打动了无数人,也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   

早读开始后,张桂梅顾不上歇息,又一间教室接一间地巡查起老师和学生的到位情况。

  

航拍视角下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以及正在做课间操的学生们。

  

盯完课间操,张桂梅终于可以歇一小会儿了,她回到办公室,吸一吸氧,吃口早餐,再把兜里的药吃了。常年的过度操劳,让身体本就虚弱的她疾病缠身,肿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10余种疾病日益严重,医生甚至说她的生命可能不会超过两年……

  

午饭时间,高三的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跑进食堂,张桂梅的小喇叭再次响起,督促学生们不要磨蹭之外,她也会细心地提醒,“姑娘们,小心脚下,别摔了!”

  

午休时间,用小喇叭把学生们“喊”进宿舍后,张桂梅自己却回到办公室,继续处理学校事务。眼皮实在睁不开的时候,她就拿个垫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眯一会儿。   

  

除繁杂的日常事务外,张桂梅还要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下午第一节课开始不久,一名前几天刚退学的学生,由哥哥领着,来到张桂梅的办公室,请求重新回来读书。

面对几天前非要退学、怎么劝都没用的女孩,张桂梅先是严厉批评、指出错误,继而再循循善诱、问明原因。近一个小时的交流后,一贯严厉的张桂梅松口了,“回来吧!”   

 

处理完“突发”事件,张桂梅有些生气和难过,“有政府供,有老师教,有宿舍住,一分钱不用家里出,你努把力,不就读出来了吗?为什么要退学?”但生气归生气,张桂梅还是不舍得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要她肯回来,我收!”

 

心情不好,或者空闲的时候,张桂梅会来到教学楼下的小花坛,打理一下里面的花花草草,“我扮演着两个园丁的角色,一个培养学生,一个打理花草。”

 

女高的学生们,早已习惯了张校长的“无处不在”,除了小喇叭里熟悉的“快点啦”,她的身影还可能出现在上课开小差、考试搞小动作的你背后,冷不丁地往你头上一拍。图为张桂梅在巡查考场。

随着晚自习下课铃声的敲响,学生们一天的课程结束了。和早上一样,张桂梅又要一层一层地巡查,确认没有安全隐患后,才会关灯离开。

教学楼门口有几级高台阶,张桂梅曾经不小心摔倒过,自此以后,每天晚上都会有两名学生自发地等在门口,搀扶着她下台阶。

走出教学楼,张桂梅一天的工作并没有结束,她还要一间一间地查宿舍,确认学生们是否都已回来。

不少高三的学生回到宿舍后,还会拿上小桌子,抢在熄灯前,争分夺秒地再学习一段时间。 

为了辅导好这些夜晚苦读的高三学子,张桂梅专门安排了各科老师轮岗答疑,她自己也会全程陪同,时不时提醒学生们注意眼睛、别着凉了,遇到一些新的题型,她会拿出手机,帮学生搜索解题思路。

晚上12点左右,查完寝室,确认所有学生都已就寝后,张桂梅才会回到自己的“家”——学生宿舍的一个床位,因为不放心身患疾病的张桂梅,两名学生搬了过来,和她成了室友。凌晨5点15分起床、晚上12点30分就寝,过度的操劳,让张桂梅的身体每况愈下,“有时候我真想拿出一天时间,好好地睡一觉,可是我舍不得,我怕我一松懈,孩子们也就都松懈了。”

图为年轻时候的张桂梅。偶尔翻看老照片,张桂梅也会感慨时光飞逝、岁月无情,“我现在只希望自己身体能够好一点,可以多送出去几届学生。”

何先慧:如果没有张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我

家境贫寒的何先慧是女高的第一届毕业生,现在的她已经是一名中学教师。我们是在周末的儿童之家见到她的,虽然已经工作了,但只要张老师有需要帮忙的,她总是无条件支持。因为儿童之家那个周末忙不过来,张老师一个电话,她就来儿童之家带领弟弟妹妹们了。

记者问她:“那不是自己都没有休息时间了?”

她说:“这没什么,我应该的,没有张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我。”

何先慧说,当时她的爸爸没有劳动力,妈妈常年生病,初中毕业后她没钱上高中了,是经初中班主任老师联系到了张桂梅老师,是张桂梅老师创办的女高接纳了她,给了她腾飞的机会。

谈及当时的场景,她记忆犹新:“张老师家访的时候,看见我妈妈大冬天在地里割韭菜,穿得很单薄,就把身上穿的新棉衣脱给了我的妈妈,这样的事张老师不知做了多少次,脱给我妈妈的仅仅是其中一件……”

62岁的张桂梅,命运十分坎坷,中年丧夫、无儿无女。可以说,女高的学生就是她最亲、最近的人,然而她却定下一条规矩——高考完回校办完手续,就不允许再回来。“我不希望她们老是惦念着女高为你做了什么,张老师为你做了什么,我不想让她们背上这样一个包袱!我只想要她们安安心心地去读大学,走得远远的,飞得高高的!”

本文素材来源:新华网、云南网

Hello,伙伴们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wwjm.com/zcmbwh/101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