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0个月因为减肥的原因经常艾灸,也开始对艾灸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不少新的知识点和新的技能点,今天来给大家分享一下。首先是对肥胖的理解得到了重新认识,以前认为肥胖是脂肪堆积造成的,但事实上很多和我一样的肥胖者的感受是,胖子其实胃口很差,吃一点就胀气,喝一点就饱腹,真实情况其实十个胖子九个不能吃。去年有幸遇到一位前某领导人的保健医生,经过一番讨教对方指出肥胖是因为体内湿气淤积造成的,理气排湿就能达到减肥效果。给出的减肥方案很简单,前期小柴胡颗粒排外湿,后期保和丸排内湿,再辅助艾灸相关穴位。从去年9月15日到今年1月13日整个过程四个月时间,体重减轻了62斤(最高减肥到66斤),前两个月使用了小柴胡颗粒和保和丸协助,今年元旦之后,彻底停止服用药物,全部靠艾灸来巩固和延续减肥效果。后来因为疫情爆发,更是在家学会自我艾灸,能够做到反手艾灸腰背。从1月13日到现在6月15日的五个月时间里,体重基本稳定在早起空腹-斤,晚餐后-斤。在减肥成功后,因为冬季减肥导致身体比减肥前虚弱,所以一直在研究如何通过艾灸调理自己的健康。经常研究医书,《千金方》《伤寒论》翻看之后更认同了张仲景和孙思邈的观点,如今我们江南地区所在的地域环境和一千年前的汉唐时期相类似,所以这两部医书的指导观点能够在江南区域取得很好的医疗效果。这一区域生活的人们,治病的缘故往往就在伤寒二字上。这点和岭南区域的温病论是因为地域风土不同造成的理论不同,所以自古以来中医就有伤寒派和温病派两个体系。没有谁对谁错,谁高谁低的区分,因地域不同而致病原因造成理论的不同而已。区域造成的环境不同,致病原理和相对应的药物都有所改变,这也是中医历史上大神级人物大多只能在一定区域出名的缘故。比如清朝早期名医叶天士,温病派的主要奠基人,而当时苏州的环境因为从小冰川期逐渐燥热起来,探索创立了温病派主要理论,实际有效的诊治好了当时很多执旧理医生不能诊治的疾病,从而成为江南一带名医。我处的地域如今的环境更类似一千年前的长安一带地域环境,人体致病原理就属于伤寒论的范畴,但现在空调的普及,所以温病论的经验也可以借鉴一部分。我最近一直在想如何调剂自己的身体,睡眠不好是我现在一个很困扰的事,平时因为工作的原因,很容易造成神疲体倦。经常是回家饭后在20点左右就很困,睡一觉到零点左右人就自然醒了,然后就要到凌晨3-5点才能再次入睡,白天精神到了中午就很不好,不能午睡1个小时的话,下午基本在神游天外。寻思着用孔圣枕中丸调理,已经吃了一盒感觉效果是有,但还达不到自己理想的程度。这时候我又想到了艾灸。开始在对任督二脉进行艾灸,沿着任脉从神阙穴一直到檀中穴进行轮转移动艾灸,沿着督脉长强穴到凤池穴同样轮转移动艾灸。在艾灸的时候感受到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艾灸过的地方,皮肤会出现一种像膏油涂抹过的感受,但又不是完全像膏油涂抹过的感受,这种感受和刚出生的小宝宝刚刚洗完澡后的皮肤很像。温润柔和,我用这四个字来形容这种感觉。经过这些天的研究实践,感觉变化明显的地方就是脸上皮肤光滑了许多不油腻了,或许是这次实验的最大收获。这两天在尝试研究艾灸太溪穴和阴陵泉,这两个穴位号称长寿穴位不老泉,能够调理脾湿和充盈肾气,使皮肤盈润光滑。对夏季爱食冰者,是非常好的调理。感觉艾灸后,食冰带来的肠胃不适得到明显缓解,增加艾灸足三里后效果是乎更强。有朋友给我看一个报道,说肩颈酸痛现象超过一年大脑会萎缩5-11%,问我真有这么严重吗?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我们脑部大致分成大脑,脑干,小脑三个部位,大脑又大致分成左右半脑各有分工,这里就不细说了。脑部接受是五官和皮肤,主要是眼睛和耳朵。这是接受信号。那么做出相对反应则是通过大脑部分处理信号后给小脑发出指令,通过颈部向下连接的椎骨发散指令控制相关部位做出动作。当一个人的肩颈部位出现问题时,是不是动作指令难以到位(人体大部分动作是有肩颈部控制上肢及头部,腰部控制下肢完成)?还有肥胖者不愿动,也会造成主管运动信号的小脑不活跃,时间久长下去,管理运动输出的小脑部分是不是会因为长期不活跃而出现功能退化?所以很多人到了40-50岁会出现小脑萎缩,然后动作僵硬,能力退化。这里面还有血氧供应能力的衰退原因,氧气吸纳能力弱的人身高不如对氧气吸纳能力强的人,就是因为头脑营养得到的不同,造成神经元生长不同,神经元生长强的个子就高。发育期通过运动增高,其实就是吸氧量提高能够促进脑部发育,神经元得到足够成长从而影响身高这个道理。老年人到了一定年纪,也会因为吸氧能力不足导致个子萎缩。北方人之所以比南方人普遍高,是因为北方人需要更多的运动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而南方相对食物丰盛度高,南方人的运动量相对就少,高个子也就普遍不如北方人多。这点从黑州人地域食物丰盛程度与成年土著的身高成反比得到同样的验证。脑部萎缩大多是指小脑萎缩造成的运动技能下降,这点在40岁是个很重要的分界点。所以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很难维持到40岁以后,就是因为40岁以后血氧供应能力衰减/肌体能力伤耗,造成小脑的活跃度下降,身体对运动指令的执行力达不到40岁以前的状态。通过养生桩,蕴养魂魄之力。通过医疗手段修复身体,我们是能够做到增强/保持/延长运动能力,思维能力的从而获得健康的躯体的。魂藏于脑,檀中,丹田。魄藏于心,五臓六腑。魂魄失衡,则情志不同。情志不同则病不同养魂调魄达于平衡则福寿绵长---------------------我叫分割线--------------------------明锦。堂咨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wwjm.com/zcmbwh/100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