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皮肤大阅兵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5782238.html#文学天空散文随笔#母亲年满八旬,行动不便,走路不离拐杖。几年前母亲在阳台摔了一跤,右腿骨折。手术后在床上躺了大半年,下床后连左脚也不大会迈步了,只能依赖两只拐杖缓慢行走。从那时起,母亲的行动特别迟缓,且小心翼翼,生怕再有什么闪失。平常人一两步的距离,母亲拄着拐杖要挪动好几步才能完成。那时母亲和父亲居住在我弟弟的房子里,在五楼,也是顶楼。那是九十年代单位的房改房,外面的楼梯陡而狭窄,母亲的上下楼就成了难事。那时,我和弟弟都在外面做事,照料母亲的责任就落在姐姐、妹妹和父亲的肩上。母亲下不了楼,活动的空间局限在弟弟那套八十多平米的房子里。从客厅到卧室再到阳台,几乎成了母亲每天的活动范围。母亲拄着拐杖艰难地站起身,小心挪动,就连从客厅到阳台这短短十多米的距离,母亲都要歇好几次才能到达。然后在阳台上一把藤椅前小心翼翼坐下,歇上一会儿,看看大街上的人流、车辆和对面的楼房,这就是母亲每天接触到的外面世界。后来我为母亲定购了轮椅,每天由父亲推着她来到阳台,看看街景,再独自扶着阳台的栏杆,慢慢走几个来回,这几乎成了母亲每天必修的功课。那几年,母亲几乎没下过楼。我每年放假回到老家,有时背她下楼,再和姐姐、妹妹一起推着轮椅在街边转转,时间不能太长(老家县城的大街上没有公厕),又得赶快回家。这样上楼、下楼,常常累出我一身大汗。母亲也许是心疼我,以后每当我们提出让她下楼去转转,她坚决不肯,并找各种理由来拒绝。后来,我利用暑假将老家拆迁后赔付的一套电梯房,进行了简易装修,让父母搬进去居住,这样上下楼会方便一些。这时父亲年事已高,心脏又有毛病。母亲腿受伤后,长期不和外界接触,记忆严重衰退;加之母亲中年时就患有失眠症,当时条件有限,没有进行彻底检查和医治。晚年,母亲检查出患脑萎缩,过去的许多人和事,她都不记得了。于是,弟弟不得不放弃了在广州一家企业打工,回家来照顾父母。父亲在搬进新房的第二年春天去世了,享年八十六岁。照料母亲的饮食起居,就主要落在弟弟的肩上。平时,姐姐、妹妹下班后,也过来帮着照料。我在省城一所学校教书,离家远,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陪陪母亲。母亲这时的记忆力衰退得厉害,连我的名字都叫不出来了。这个暑假,我刚回到家,我问她,我是谁,她只是冲着我笑。后来带着几分不好意思的表情,嗫嚅着:“是……是客人。”母亲这时不仅记忆出现问题,连表达有时也变得含混不清。我心里不由得生出难过与愧疚,母亲连自己最疼爱的儿子都不记得了,只是把我当成来家里的客人了!这也足以说明我平时陪伴母亲的时间短暂。住了几天后,母亲才依稀记起我是她的儿子,但她还是叫不出我的名字。接下来的这段时间,我每天都呆在家里陪伴和照料母亲,放弃了和老家的任何同学与朋友联系。母亲像小孩子,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穿脱衣服如果没人帮忙,她自己要摆弄上半天,而且常常不是穿反衣服就是扣错纽扣。有时因为穿不好没有纽扣的那类衣服,她自己跟自己生气,还发了恨声。母亲似乎并不知道饥饿,一日三餐每顿要喊几遍才知道吃饭。吃饭时得帮她系上围裙,否则满衣襟都是饭菜。每次我收拾餐桌和打扫地板时,都会清理出掉在上面的饭菜。于是想起小时候,每当我们兄弟姊妹几个饭菜掉到桌上或地上时,母亲就会板着脸说我们“嘴上长了漏斗”,还批评我们不爱惜粮食。现在想想既有几分可笑,又有几分心酸。母亲的生物钟和我们正好相反,白天她只要一坐下就打瞌睡;醒来除了吃饭就是上厕所。晚上瞌睡却特别少,经常睡不了一会儿就起来坐在床边,不是摆弄枕头边的衣物,把每件都依次穿一遍;就是整理被子、床单,要不就是拄着拐杖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有时还用拐杖拍打纸篓、床柜,故意弄出响声。有一次,我问她为什么要弄出响声,她居然说“好玩儿”。这样的“好玩儿”还表现在白天,母亲特别喜欢上厕所,有时一进去就不出来。我不放心,悄悄拧开厕所门偷看,发现母亲衣衫整齐,端端正正坐在马桶上,玩着手中的一叠卫生纸。还有几次,我在客厅里听见母亲在卫生间絮絮叨叨,好像在和谁说话;有时声音挺大,很激愤,似在争吵。可卫生间除了母亲,并没有其他人啊!我很好奇,问母亲在和谁说话。她指着洗面盆墙上的镜子对我说:“和——那个老太婆。”随即又生气地说:“那个老太婆真好笑,我穿啥子衣服,她也穿啥子衣服。”又补充说:“她还恨我,我不饶她。”我和母亲打趣:“那是,如果你笑,她也跟着笑。”母亲将信将疑,旋即露出了笑容,发现镜子里那个人也在笑,她笑得更开心了。我却笑不出来,母亲已不能区分现实和虚幻,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纯粹成了一个“老小孩”了!每天吃过晚饭,只要不刮风下雨,我和弟弟就从楼上用轮椅推母亲出去散散步,也接接地气。姐姐下了班,也来一起拿拐杖、推轮椅。每次出门前,母亲总是磨磨蹭蹭。先是慢腾腾地去上厕所,然后总忘不了要漱口刷牙,把头发重新梳过一遍,别上发夹,再整理完衣服,换了鞋,这才肯出门。由此可见母亲年轻时虽生活在农村,却也是讲究之人。这样一来二去,常常要耽误半个小时。有时我们担心时间晚了,就催促母亲,可她依然不慌不忙,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按部就班,我们只好依她。老家的小县城面积不大,居住的人却不少,大街上常常人满为患,推着轮椅行走很不方便。于是我们便选择了城边一个叫“”的地方作为活动场地。这原是一个发电厂的职工住宿区,后来电厂搬迁,其中一大片原来职工活动的绿地,就成了小城部分居民休闲、运动的场所。这里环境较好,夏天,四周绿树成荫,蝉鸣阵阵。中间是一块空坝子,被分割成一个篮球场和几个小块的场地。每到晚饭后,就陆续有一些人到这里跑步,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跳健身舞。还有许多小孩也喜欢到这里玩。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母亲去“”,要经过长长的一段上坡路。我和弟弟轮流推着轮椅,都累得出了一身汗。然后扶着母亲下了轮椅,再登上几级台阶,又坐一段轮椅,终于来到了那块平整的空坝子前。母亲下了轮椅后架着两根拐杖缓慢行走,姐姐和弟弟借此机会在旁边锻炼身体,我陪伴在母亲左右,手里提着一只塑料袋,里面装着一叠废报纸和一把雨伞。母亲走累了或者不想走了,我便在旁边的水泥凳或花坛的边缘铺开报纸,扶着母亲坐下来休息。我坐在旁边陪着母亲说几句话,大部分时间她都喜欢保持沉默。我便观看着周围的人如何运动,尤其是一对对年轻人在场上打篮球,是那样生龙活虎,如火如荼,让人羡慕。母亲却表情漠然,目光茫然地看着远处,似乎对运动的人群不感兴趣。我有意挑起话题:“你看那些打球的人多开心!”母亲不置可否,只有当几个小孩子从面前跑过才会吸引她的注意力,目光也随着他们的身影移动,有时还会露出笑容。还有几次,她似乎想和在旁边玩耍的小孩打打招呼、套套近乎,可她含混不清的表达和迟疑的眼神倒把眼前的孩子吓着了,一溜烟地跑开了,母亲的脸上便写满了失望。我问她:“你想和他们说啥?”“我,我……”母亲半天也没吐出几个清晰的字来。我想,母亲为什么那么喜欢亲近孩子?有很多次在电梯里遇见小孩,她都想去握人家胖乎乎的小手,可人家却躲开了。母亲并没有一点儿生气,反而露出开心的笑。母亲的心智和小孩子差不多,每天面对的是成人的世界,或许她觉得这些孩子更容易亲近,殊不知孩子们并不领她的情。我的内心里不免生出几丝难过。坐不了多久,母亲就提出要回家,并找各种理由。她一会儿看看天,担心天黑了或下雨,实在不行就使出“杀手锏”——说要上厕所,这时我们只有赶紧推着她回家了。其实母亲常常并不是真的要上厕所,也许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疑虑,觉得回家才安全吧。零星记录了母亲晚年生活的一些琐事,登不了大雅之堂。只想以这些文字表达内心的一份愧疚与自责,也以此表达对母亲那份深深的爱与思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本文由郗旗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wwjm.com/zcmbyf/15433.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wwjm.com/zcmbyf/15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