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无法忘记的人和事在爱中成长……接续上文出生书香门第的母亲离开了辽阳兵工厂可心的工作,回到了唐山和爸爸团聚,履行起一位女人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的责任和义务来。后随父亲工作变动,奔赴到黑龙江大兴安岭开发建设。落户西尼气小镇,养育五个孩子上学读书。靠勤劳的巧手为这个家支撑起半边天,使得我们家当年在西尼气年年被评为站区“五好家庭”和“卫生家庭”。作者:天长1前面讲过,爸爸一人上班工作,靠那点微薄的工资,承担家庭人口越来越多的衣食住行,远远不能满足了。而且,那时爸爸在外地工作,远水解不了近渴,家庭的负担落到妈妈一个人身上。妈妈挺起身躯,靠自己的坚强和艰辛撑起了这个家。2开荒种地。我的朦胧记忆中,在西尼气家中西侧有一大块属于我们家的土地,相依的是邻居高婶家的地,四周用树条围起的栅栏,把两家的地圈在里面。就是这块地,每年为我们提供土豆、白菜、萝卜、小葱等蔬菜,基本上不用再花钱买菜了。为了秋后的收获,一年四季,妈妈带着我们姐弟仨人(两个妹妹还小),一直是不辞辛苦地劳动付出。冬天,套上爬犁,拴上一个大筐,四处捡粪,积攒足够的肥料;春天,开始翻地、背垄、播种,这是最劳累的活,有时爸爸赶回来,一家人一干就是十几天;夏天,浇水、铲地、二遍背垅;秋天,收获,也是全家人最忙的季节。后来,这块地不能满足需要了,妈妈和爸爸又带领我们在离家比较远的地方又开垦了两块地。虽然多了一份劳累,但是维持了全家吃菜问题。以至于以后不论是搬迁到图里河、还是加格达奇,妈妈和爸爸都要带着我们开荒种地,自给自足。3临时出工。西尼气车站是个四等小站,货运量小,没有专业货物装卸队伍,整车到货或者装车都是临时用工。在这种情况下,车站都是临时组织职工家属来承担。为了补充家里一点生活费,妈妈总是积极响应,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都会积极去装车或是卸车,一干就是两三个小时。回家之后,满身都是尘土,衣裤被汗水浸透,有时都能拧出水,得到的报酬也就是一两元钱。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们刚刚吃完晚饭,就听有人喊:“来了两车货,大家去卸车吧!”妈妈立刻响应,说了一声:“天光你把碗筷刷洗了,到点你就带着妹妹弟弟睡觉。”之后,穿起衣服就出门了。在我睡得朦朦胧胧的时候,隐隐约约听到大姐的声音,妈你太累了,洗一洗就快点睡吧!可不懂事的我也不知道安慰妈妈一声,迷迷糊糊地又睡过去了。第二天,才知道妈妈干到下半夜两点多钟,她们才十来位家属,愣是卸了两火车箱捆成梱的牲口食用草。一捆草足有百十斤重,可把妈妈累坏了。4风险接夫。对于我来说,这件事永刻心间,活到如今,在我脑海出现最多也是这件事,让我细细说来。大概在我八九岁的时候,已进入严冬。那时,爸爸已到图里河工作,星期六晚上赶回西尼气家里,星期天一大早就推着小车上山拉烧柴。到了晚上六点多钟,妈妈做好晚饭,仍不见爸爸回来,坐不住了,就牵着我的手走出家门。外面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我和妈妈靠着手电筒的光亮缓缓地沿着铁道线奔向东西方向的深山。走着走,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山的脚下。在山坡上,有一片坟地,我们儿时都叫“乱死岗子”,进山的路就在中间穿过。那时,人死了之后,都装在棺材里,棺材有刷紫红漆的,有白茬不刷漆的,有挖坑埋在土里的,有直接放在地面的,还有在棺材上搭个棚子的,你说吓人不吓人。坟地尽头的树林开始茂密,在树林里插着不少木牌,据说下面埋的是犯人,木牌原来是有字的,常年的雨浇日晒,上面的字就冲洗掉了。我们路过时,妈妈紧紧拽着我的手,加快脚步。我是第一次在漆黑的晚上到这里,白天的时候对这里就非常恐惧,何况是夜晚呢?此时,只觉得那些棺木里的人要出来似的,让我浑身发抖,两腿僵硬,头发直立。心里越是害怕,眼睛越是盯着那些棺材,尤其是盯着带棚的。要说吓破胆有点大,要说浑身战战兢兢还有点小。我想,妈妈当时也是非常恐惧的,要不然怎么紧紧拽着我的手呢?我和妈妈就这样十分恐惧地走过了坟地,沿着崎岖的山路走进深山老林。路上见不到一个人影,见到的就是路边大树那千奇百怪的样子,枝叶随着阵阵风儿来回摇摆的影子,还有不时传来哗啦啦的响声;林中不知是鸟,还是松鼠,还是其他的小动物,串来串去,虽然响声不大,但是在黑色笼罩的静静山林里,听起来也很刺耳,不时地让你浑身起鸡皮疙瘩。不知走了多久,眼前出现岔道,爸爸走哪条道,我们全然不知道。妈妈让我高声喊爸爸,我声嘶力竭地喊了起来。喊了半天,一点也听不见爸爸回音。妈妈对我说:“别喊了,咱们往回走吧!”妈妈无奈地又牵起我的手,一步一回头地往回走。又要路过那片坟地了,我一下子又紧张起来,头发再次竖立起来,紧紧抓住妈妈的手,跌跌磕磕地走下山。路过车站扳道房时,妈妈说:“咱们在这里等你爸爸吧。”于是,我们走进了扳道房,值班的是王叔叔,非常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屋里。然后对妈妈说:“刘嫂,你们是来接刘哥的吧!”妈妈回答说:“是呀!我们上山走了挺远的道,也没接到。”王叔叔说:“刘哥没事的,一路都是下坡,就是这段挨着铁路的道是上坡,你们正好在这帮他拉上来。放心,一会就能回来。”果然,不大一会的功夫,就听王叔叔说:“听声像是刘哥到了,你们去接他吧!”妈妈领着我立刻走出扳道房,顺着路基的坡道走了下去,可下见到爸爸了。只见爸爸身上冒着热浪,大口喘着粗气,依偎在装满烧火柴的推车上。妈妈心疼地对爸爸说:“你不要命了,拉这么多!”爸爸笑呵呵地说:“不多!不多!”这时,王叔叔也过来了,见到爸爸就大声说:“刘哥,你可回来了,让我刘嫂好惦记呀!”在王叔叔的帮助下,我们齐心合力一口气就将一大车烧柴拉到坡上。爸爸对王叔叔说:“谢谢你!小王。明天让你刘嫂炒两盘菜,咱俩喝两盅。”王叔叔说:“好了,刘哥!”在我和妈妈的相助下,一会就到家了。这段经历,虽然没有出现惊天动地的事,可是对我来说,却是惊心动魄,胆战心惊。每每想起来,还是头脑发胀。要说那时的爸爸也就三十七、八岁,妈妈三十四、五岁,这么年轻,就能付出这么大的辛劳和胆识,真是不可想象。可是,生活所迫,不这样做怎能维持家庭生活呢?说起来,父母那一辈,活的是真艰辛呀!虽然事隔五十多年了,可那天的场景,就像昨天一样,近在眼前。5入家属队。我们搬到图里河不久,铁路分局就撤销了,分局机关和大部分站段搬迁到新成立的加格达奇分局,爸爸也跟着调转到加格达奇生活段,在属下的招待所任值班员。由于,分局刚刚成立,相应成立站段,需要大批职工。爸爸就将大姐接到加格达奇等待招工,后又将二姐转过去上学。图里河的家里就剩下妈妈和我,还有两位妹妹。我刚上初一,大妹上小学,小妹也就是三、四岁吧。本来爸爸那点工资就很难维持家里的生活,现在又将一家人分两下过,可想而知家里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妈妈不顾妹妹年岁小,咬着牙来到家属队上班,挣点钱添补家里。开始是工作不固定,遇到什么活就干什么活。后来成立小车队,妈妈就把家里的小推车用上了,加入了小车队。邻居家的李婶和妈妈一个车,每天8小时工作日。妈妈和李婶个头差不多,而且都是瘦小的身材,可干起活来,一点都不示弱,不管是拉煤、拉水泥,还是拉成箱的货物,她们都是一车一车地来回运输,直到完成任务为止。夏天的时候是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冬天是冒着零下近40度的严寒,棉袄棉裤浸透。回到家里,也不容休息,还得做饭做菜。虽然,我能做些家务事,还是代替不了妈妈的劳累。可以说:图里河的这段生活,虽然时间不长,但对于妈妈来说是最劳累的一段苦日子。年爸爸回图里河搬家,一家人终于在加格达奇团圆了。妈妈不甘闲在家里,又加入了爸爸所在单位生活段家属队。先是在铁路商店烧炉子。那时铁路商店还是平房,冬天没有暖气,靠两架铁炉子取暖,妈妈就揽下了烧炉子这个活。炉子好烧,填填煤,清清灰,还不累,可运送煤就不轻巧了,要过一条大道的仓库里去挑煤。一根扁担挂着两只土篮,装满有四、五十斤重,挑起来需走二百多米远,还要穿过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大道,真够妈妈呛。还好,我放学后能够帮助妈妈挑挑煤,减轻一点妈妈的负担。后来妈妈又到菜窖干活,主要是搬运储藏的蔬菜,冬天兼顾烧炉子,所干的活还不算太累。妈妈还干了许多累活,有些我就记不清楚了。随着年龄增长,妈妈有些干不动了,就退出家属队。儿子出生后,妈妈又挑起了照看孙子的重任,直到一周岁后送到托儿所为止。当然,外孙和外孙女妈妈有时也要照看一下。7身患绝症。年3月份的一天上午,我正在三间房上班,突然接到小妹妹刘天新的电话。只听小妹十分悲伤地说:“哥,咱妈身体不太好!这几天排便总是黑色的,而且浑身没劲,上楼(老妈住三楼)时气喘嘘嘘,还得休两休。医院做检查,大夫说是胃出血,致使血色素很低。两种原因:一个是严重胃溃疡;另一个是可能有肿瘤。”我听了以后,只觉得天要塌下来,深深知道,老妈年轻时胃就不好,近几年有时就发作,还呕吐不止,看来凶多吉少。我忍了忍梗咽的喉咙对小妹说:“你别着急,我今晚就去加格达奇,把妈接到齐齐哈尔再好好查一查”于是和书记打声招呼,我提前回到家里,将老妈的情况告诉妻子。袁晔听了也十分着急,一边嘱咐我事不宜迟抓紧去接老妈,一边为我准备行装,当晚我就乘车去了加格达奇。第二天早到站后,我急忙赶到老妈家。小妹已把早饭做好,边吃边介绍老妈的病情。好不容易到了上班的钟点,医院,医院党委书记李庆军,迫不及待和他谈起了老妈的情况。之后,庆军将主管的副院长和为我妈做检查的大夫找来,详细地向我介绍了老妈的病情和他们的诊断。初步判断,不排除恶性肿瘤。最后,副院长很诚恳地说:“医院条件有限,医院在深入地查一查,以免贻误治疗。”听了之后,我的心情越加沉重。为了安慰我,庆军书记将副院长和大夫留下来,在饭店摆了一桌,陪我吃了一顿午餐,感动的我不知说啥是好。当晚,我就带着老妈乘车回齐齐哈尔,还安排了软卧,让有病的老妈享受一下。由于赶上双休日,医院检查。还有些时间,我找到在市医学院附属二院任党委副书记的同学张桂芝说了老妈的病况,她二话没说,马上表示周二(周一人多忙诊)医院去检查。心中有事,就感到时间过得非常慢,可下熬到了周二。一大早,我就找了一辆车,伙同二姐、妻子三人带着老妈前去二院进行检查。那边,老同学张桂芝已经做好安排,把我们迎下车直奔消化科。大夫经过检查,医院的检查诊断后,让做胃镜检查。我们来到胃镜室,大夫开始用麻药,然后插胃镜管,工作不到十分钟,张桂芝就将我叫到胃镜室,大夫边操作边指着显示屏对我说,很明显你母亲是胃癌,从图像上看是中期,肿瘤长在尢门旁,需要马上动手术。二姐、妻子我们三人一下子木呆了,不知所措。过了一会,我回过神来说了一句;“我们还是到附属三院去治疗吧!”谢过张桂芝和大夫后,我们就驱车回到二姐家。下午,带着老妈来到三院,医院离二姐家很近,只有一墙之隔。很快就办完了住院手续,住进了普通外科病房。安顿好之后,我找到外科主任鲁珅,商量老妈的病情和医治方案。鲁主任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医疗系,当时为副主任医师,具备普外科各种疑难手术技术。他对我说:“你母亲胃里的肿瘤长得位置不好,如果在长下去,就会把尢门堵住,到时就很危险了。因为进不了食,人不就完了吗?”我说:“我老妈今年已经83岁了,能撑住这么大手术吗?”他说:“实际就是胃手术,把胃切掉五分之三,才能将肿瘤拿出,还要将周围转移染上癌细泡的淋巴摘掉。如果不采取手术,你的老母亲活不过三、四个月或半年。年龄大不是问题,这方面你放心!”我说:“她老人家现在贫血,能经受住吗?”鲁主任笑了笑说:“我已下医嘱了,明天开始为老人家补血,每天CC,血色素达标后,再做手术。”我说:“听你一番话,这手术必须做了!”鲁主任接着说:“手术是我们李胜利院长做,他的医术还是很高的,特别是外科手术做了三、四十年了,有丰富的经验。你放心吧!”我一听李胜利副院长还上班工作,心里非常高兴,对鲁主任说:“李院长我是再熟悉不过了!”鲁主任见到我高兴的样子,接着又说:“李院长每天上午出诊,几乎三两天就要做一台手术,明天早八点钟查房,你就能见到他了。”我说:“太好了!”第2天,我早早来到病房。过了八时,就见李院长带领着大夫们一个房间一个房间查房。当查到老妈住的房间时,我即可迎上去,就像见到救星一样,紧紧把李院长的手握住。李院长见到我微笑地说:“你老妈的事我知道了,我先查一查,之后我们商量一下治疗方案。”说完来到我老妈床前,又是问诊,又是查看各种诊断资料,然后对我说:“天长,半小时后到我办公室。”说完又忙着检查其他患者。查房结束后,我迫不及待地来到李院长办公室,在场的还有鲁主任。李院长对我说:“天长,你坐下!”转过头又对鲁主任说:“天长是我的小兄弟,我们一起研究一下治疗方案。”鲁主任说:“没说的,李院长你是主心骨。”李院长见到鲁主任的态度后继续说:“好!我说说我的想法。老太太身患胃癌已板上钉钉,手术是必须的。有三个方案,天长你选择!医院手术治疗,我可以联系;二是请名医到我院来为老太太做手术:三是由我来主刀,天长你选择一下。”我听了后非常激动,当即表态:“李院长,我就信任你了,哪也不去,谁也不找。”没等李院长开口,鲁主任就笑着说:“刘老兄真是一位明智人呀!这个手术作为李院长来说是家常便饭,百分之百的成功率,找谁都不会有李院长精心的。到名院不见得好到哪里:找名医也不见得是本人主刀。李院长主刀,我做助手,你就放心吧!”李院长接过鲁主任的话说:“天长,鲁主任说的对。这类手术不是太复杂,不说咱们有这层关系,就是任何人都得尽心尽力。你的老妈就是我的老妈,给自己的老妈手术哪有不精心的呢?”李院长的话再次让我感动,也让我对老妈的手术治疗充满信心。我此前有些矛盾心里,在这儿暴露一下。人们都说儿女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又是娘含辛茹苦把儿女养大,没有娘生命将是一团漆黑,娘是阳光,娘是温暖、娘是牵挂。如今,老妈病入膏肓,怎能不让儿女心痛如焚。这段叙述,说的是母亲和孩子的骨肉情感,我就是这样感觉和感受。当时,我的心情坏极了,火烧火燎,而且是思绪混乱、矛盾重重,妻子和姐姐妹妹们以及全家人的心情也是同样如此。老妈已是83岁高龄了,能经得起手术的考验吗?手术后能恢复健康吗?这些都是未知数;如果不手术,只能活三个月到半年。怎么办?手术是唯一的一点希望,但结果不好预测。不这么办,还有什么办法呢?于是我和家人们反复商量,并如实地介绍李院长的医术,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手术。之所以下了这么大决心,缘由是绝对相信李院长的治疗方案和他的医术。这期间,大姐和大姐夫从北京赶回来了,大妹、小妹夫妇分别从大庆、加格达奇赶回来了,孩子们也从外地赶回来了。经过一周的血液补充,老妈的血色素达到正常值,李院长决定进行手术。年3月21日这一天,上午八时将老妈推进手术室。这一刻,让我们全家人撕心裂肺、提心吊胆、忧心忡忡。熬到十二点多钟,李院长从手术室出来,端着装有从老妈胃上切下来的病灶,边指给我们看边说:“这就是长在胃里的肿瘤,已穿透胃膜,再不手术就很危险了。手术切得很干净,凡是周边淋巴出现的小瘤子,都切下来了。只是靠近直肠还有一个小淋巴瘤,实在够不到了,没有切下来,我都喷上了化疗药。你们放心吧,手术很成功!”我们听了李院长的一番话,见到切下来的病灶,一颗悬着的心算是落了下来。我也似乎是梦中初醒,连连说:“谢谢李院长!谢谢李大哥!”。手术的后期工作还要有一段时间,需要清点手术用具,缝合刀口,观察病人状态,直到病人完全清醒。大概是不到两点钟,护士将老妈推出手术室,我们立刻迎上去接过手术车,小心翼翼推送老妈回到病房。安顿好之后,护士们又开始忙了起来,安装测量监控心脏、血压、脉搏等器材,挂药点滴,测量温度等等。望着老妈身上插的排尿、排液管,还有几乎布满全身监控器的卡子,我心里像猫抓的一样,说不上是啥感觉。此刻,就一个愿望,恨不得代替老妈顶这个罪。最让我受不了是麻药过劲以后,刀口剧痛引来老妈难以承受的阵阵呻吟声,就像是我在经受着这样如刀绞般的疼痛。第一宿,由我和大姐值班护理,整个一宿,老妈几乎是呻吟声不断,大姐心疼的直哭,始终是握着老妈的手安慰着老人家,一会用棉球给嚓嚓嘴唇,因为不让病人喝水,而老妈又一个劲的喊喝呀!喝呀!只能做到这儿了,让嘴唇湿润一些;一会又投一下毛巾,盖着老妈头上,以减轻疼痛;一会又安慰安慰老妈,盖盖被子,整理一下床单。这一宿我和大姐基本没合眼,一直挺到天亮。进入83岁高龄的老妈,经受住了这场大手术的考验。刀口疼痛逐步减弱,而且能吃一点溜食了,也能下地走步了,一天一天地好起来。不久办理了出院,从3月15日住院到4月8日出院共计24天。在即将出院的时候,李胜利副院长和我商量,老人家就不要化疗了,这把年龄怕是受不了,倒不如让她漫漫恢复。进入高龄后,各个器官也老化了,细胞再生的也慢了,即使癌细胞转移,也会有个漫长的过程。这种情况下,就不让老人家遭罪了。我们采纳了李副院长大哥的意见,没给妈妈做化疗8出院后,二姐和二姐夫将老妈接到她家,精心照料起来。每天起早贪黑,熬菜粥、煮小馄饨、包小饺子,洗脸擦身、换洗衣裤,忙得不可开交。二姐和二姐夫累瘦了,可老妈很快就恢复了健康。也可以说,正是有这群孝顺儿女的呵护照料,让老妈度过了鬼门关。妈妈手术后,恢复得非常好,吃喝拉撒都能自理。我们开始轮回照料妈妈。有一次,我和袁晔领着妈妈在南花园走步,恰巧遇到李胜利大哥,见到妈妈非常惊讶,高兴地对我们说:“这老太太精神状态这么好,还能走步锻炼身体。真是奇迹呀!”接着,向我们问了问老妈的身体状态情况。我对他说:“老人家的胃口很好,吃什么都香,一点不适的现象都没有,看来胃没有啥问题了。这得归功于你李大哥!”顿了顿,我又说:“我老妈现在小脑萎缩挺严重,越来越糊涂了,症状很明显。”李大哥说:“这种情况,一个是年龄大了,脑细胞也随着坏死,又不能再生;再一个是经历了这么大的手术,而且全身麻醉,对大脑是一个很大的伤害,是必会加重小脑萎缩。9随着年龄的增长,妈妈的胃癌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可小脑萎缩却越来越严重。至今已发展到不认人、不会说话、不会大小便、不会行走、不吃安眠药不睡觉、吃饭有人喂、睡觉有人陪,总之完全丧失了自控和自理能力。91岁这一年,我们五家子女聚在一起,经商讨将老妈送到条件比较好的老年公寓,要两张床,老妈一张,我们子女看护一张。虽然老妈在公寓,我们也是24小时陪护,一家两个月轮回一次,一表孝心,更主要的是让老妈安逸幸福地度过可数的晚年。妈妈老了,进入了90多岁高龄。虽然神智不清,靠人扶伺,可她依然是我们最可爱的妈妈;虽然不能用语言与我们交谈,有时还怒对我们,可她是最爱我们的;虽然不理解我们一番孝心,我行我素,可她为我们付出了青春韶华;虽然如同三岁小孩,不时耍闹,可她用母乳把我们五个孩子养大。没有妈妈就没有我们,更没有今天的五个幸福家庭。妈妈是世间最伟大的母亲。妈妈的故事很多很多,是儿子不孝,不能记录得那么全,不能讲得那么生动,不能描述得那么感人,有些遗憾啊!
静静默默:
距离上文《你好,马振芬》(点文字可读),已月余。经端午节、父亲节,感恩思念的日子仍未能落笔行文。昨儿劉煉先生致电,寻问待续的文字何时着落?一直没能编辑推文,说忙是借口。其真正原因,则是没能准备好再次面对这份赤子缠绵,一位近耳顺的老者怀念母亲的深沉的爱。包括这篇悼文,亦是噙着热泪,字斟句酌地读完。悼念母亲刘天长(年6月8日)时间定格在辛丑牛年四月初八年5月19日上午10时45分母亲闭上了双眼,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她养育的儿女子孙们伟大的母亲,坚强的母亲,善良的母亲,辛劳的母亲,就这样走了……走的很安详,走的很坦然,也可以说走的很幸福!看她的面容,就像在甜美的睡梦中,依旧还是那么漂亮、还是那么美丽、还是那么光彩照人;看她的神态,仍是那样的慈祥、那样的和蔼、那样的可亲。年5月19日上午10时45分对于她的儿女子孙来说,这就是一个漆黑的时刻,就是一个让人撕心裂肺的时刻,就是一个天塌下来的时刻。这一刻,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以后,母亲只能在梦中出现。不!母亲没有走,她仍在我们身边、仍在为我们缝衣做饭、仍在千叮咛万嘱咐,仍在百般呵护关爱着我们。母亲——亲爱的母亲!您怎能走呢!怎能离开我们呢!年5月19日上午10时45分是我们永远铭记于心的时刻,也是我们永世不忘的时刻。母亲虽然走了,可她的音容笑貌,始终在我们眼前;她的举止言谈,始终与我们相伴;她的叮咛嘱托、始终让我们铭记;她的辛劳付出,始终是我们榜样;她的人格力量,始终催促我们奋进;她的光辉形象,始终刻印在我们心中!她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物资财产,可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金山银山都替代不了的。年5月19日上午10时45分母亲结束了她93岁的人生旅程,她的一生是伟大的博爱的善良的辛劳的。年轻时她付出的太多太多,为了支持爸爸,她毅然辞去了自己心爱的工作;为了哺养我们这些子女,她省吃俭用苦了自己;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她起五更爬半夜,用弱小的体力,去换取微薄的收入勤俭持家。伟大的母亲,硬是撑起了一片蓝天,为我们换来了幸福。当她两鬓斑白的时候,却病魔缠身。然而以她的坚强毅力、儿女们的倾尽孝心,转危为安。岂料,岁月不饶人啊!年过91岁的老妈,再次遭受了病魔的袭击,老年痴呆症让老人家久卧病床,也让我们这些儿女痛苦难耐。又是她不屈的意志!熬到了93岁,可身体的器官逐渐衰竭,心血逐渐干枯。任凭儿女子孙们怎么努力,也无法挽留老妈留恋世间的儿女情长。年5月19日上午10时45分亲爱的母亲就这样离开了世间。我们再也没有妈妈了!妈妈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来世我还是您的孩儿,您还是我们的娘亲!往事随风,一粒尘埃落沧海,花开花谢,一世亲缘满情怀。文末附劉煉先生回忆祖母的点滴过往,留恋……END
往期推荐忆祖母振芬的那些往事静静的默默1元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