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是一组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多部位进行性萎缩的变性疾病,以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伴有植物神经及锥体外系症状和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其起病形式多样化,临床较易忽视。现将我们从年~年收治的25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OPC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20例,女5例,年龄42~69岁,平均56岁。有家族史1例,三代五人。对25例OPC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电话或面见随访预后。   1.2临床表现   1.2.1小脑症状25例均有运动性共济失调,其中21例(84%)首发症状为走路不稳,19例半年至两年后出现蹒跚步态;4例(16%)以言语不清、头晕起病,继之行走不稳。临床体检均为Romberg′s征睁闭眼站立不稳,指鼻试验、快复轮替动作、跟膝胫试验笨拙不准,反击征阳性。   1.2.2自主神经症状16例(64%)有尿频、夜尿增多、排尿不尽感;8例(32%)有阳萎;4例(16%)伴有体位性低血压,其立卧位收缩压差>20mmHg,舒张压差>10mmHg。   1.2.3锥体外系症状16例(64%)表现肌张力增高。   1.2.4锥体束受累症状11例(44%)有锥体束受损体征,表现为腱反射亢进、Babinski′s阳性。   1.2.5脑干症状6例(24%)有吞咽困难、构音障碍、饮水呛咳、咽反射迟钝或消失。   1.2.6其他症状2例(8%)有眼球运动障碍,表现为眼球水平震颤、眼球调节功能差;2例(8%)痴呆;1例(4%)舌肌萎缩及颤动;1例(4%)弓形足;具有以上症状均为家族性患者。   1.3辅助检查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胞学检查正常。脑电图检查正常。CT及头颅MRI检查。头颅CT发现异常者MRI均有异常。本组12例首次CT正常,其中9例MRI发现异常。所有病例发病4年后头颅CT均出现异常,发病2年后头颅MRI均出现异常。均显有不同程度的小脑及脑干萎缩,以MRI显示更清晰更敏感。      2治疗      本组均给予脑细胞活化剂、神经营养药、扩血管药物治疗。部分患者给予高压氧治疗,均无明显疗效。随访22例,死亡4例,发病时间平均8年,死因多为并发肺部感染。存活时间最长者至今16年,有家族遗传性。      3讨论      橄榄脑桥小脑萎缩(OPC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展性神经元变性疾病,其病变范围广,可侵及橄榄核、脑桥核、小脑、脊髓及大脑皮质。OPCA分遗传性和散发性两大类型,前者以Menzel型为代表,后者以Dejerine2Thomas型为代表。过去根据遗传类型、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OPCA分为下列数种类型[1]:①Menzel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②Fickler2Winkler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③Schut2Haymaker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④伴有视网膜变性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⑤伴痴呆、眼肌麻痹、锥体外系体征者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⑥其他:伴第5组症状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散发性病例。   OPCA病理主要是小脑、桥脑下橄榄核萎缩,细胞脱失伴胶质增生。小脑以蒲金野细胞丧失最为明显,颗粒层变薄。小脑中脚和齿状核变性,脊髓后索、橄榄脊髓束、皮质脊髓束以及脊髓小脑束变性,克拉克柱细胞及前角细胞脱失,还可累及红核、黑质、基底节及大脑皮质,因而临床上表现出多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OPCA的临床表现较多且复杂,可出现小脑、锥体系、锥体外系及自主神经受累症状体征。其中遗传型和散发型OPCA两种类型的首发症状之间无差异,两者均以小脑症状为首发多见。但在发病年龄、临床表现上有所区别[2]:①遗传型者有家族史,而散发型者无;②遗传型者平均起病年龄较轻,平均发病年龄34.6~37.5岁,病程长,平均病程为12.4年;而散发型者平均起病年龄较迟,平均发病年龄50.1岁,病程较短,平均病程6.3年。③散发型者锥体外系症状较突出;④遗传型者可出现后组颅神经症状,而散发型者无此类症状;⑤遗传型者可出现弓形足,而散发型者无。辅助检查中,腰穿及脑电图意义不大。OPCA影像学改变较为典型,尤其头颅MRI改变。MRI主要征象为脑干形态变细,尤以桥脑前后径变窄明显;小脑体积对称性变小,小脑沟裂增宽加深,半球小叶变细变直,呈枯树枝状;脑池及脑室扩大,小脑及脑干萎缩明显者常有第四脑室扩大;脑实质多无异常信号。本组发现,首次进行头颅CT检查容易导致漏诊,而头颅MRI诊断阳性率高。因此我们认为头MRI是诊断OPCA的首选检查。 中医咨询治疗

小脑萎缩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专家哪里最好
哪里有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wwjm.com/zcmbzz/82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