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珠穆沁婚礼

边陲万里行——一个中国男人的现代长征

长篇连载(37)

蒙古族牧人很聪明,早把人生当戏唱……

——徐力群

徐力群.3.24-.4.25

锡林郭勒的冬天(四)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古人描绘草原的这首民歌可以说是锡林郭勒草原的写照。锡林郭勒是中国最大的典型草原。遗憾的是我在冬天走过锡林郭勒,看到的非但不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辽阔苍茫,风和日丽”的景象,而是截然相反的情景:风雪严寒把草原上美好的一切都埋葬了,“白灾”袭向人和牲畜……

从大兴安岭阿尔山林区向西折,我不听任何人劝告,闯进锡林郭勒的雪原,在与“白毛风”的搏斗中,我体会到草原人的艰辛……”

乌珠穆沁婚礼

徐力群

“嗒嗒嗒……”

马蹄声划破草原的黎明。

微风中传来阵阵花香,骑手的爽朗的笑语,惊起一群鸟儿飞向远方,几十匹骏骑飞驰而来。

二三十名小伙子拥簇着新装打扮的新郎,马队还带着送给女方亲友的礼物,这是接亲的队伍。

婚姻大事,蒙古族从不怠慢。锡林郭勒草原的乌珠穆沁蒙古族自然有一整套婚礼习俗。

一夫一妻制的婚姻选择,最早是由父母作主的。通常先由男方家的“朱查”(媒人)带着哈达、美酒、礼品去女方家说媒。即使女方愿意,也要多次求婚,才能得到允许,以示女方家中显贵。现今的乌珠穆沁青年也有自由恋爱结合的,“朱查”有时候只是走走形式。

求婚获允,即定下良辰吉日。男方家中要宴请亲朋好友。酒肉端上,人们弹起三弦、四胡、马头琴,一面高歌,一面畅饮,姑娘小伙子翩翩起舞。准新郎的父母当众宣布婚期,邀请大家参加正式婚礼。准新郎的父亲说:

“尽情地喝吧,今天喝多少也不多!”

准新郎的母亲说:

“尽情地唱吧,今天唱一千首歌也不过瘾!”

大家说:

“尽情地跳啊,今天跳一整天也不累!”

有时候这种欢宴会持续几天。

婚期临近,男方的亲友们都会主动把自己的蒙古包迁到男方举行婚礼的地方。一时间,少则七八顶蒙古包,多则十几顶蒙古包聚在一起。

来筹备婚事的亲友们除了杀羊宰牛,置办烟酒糖茶器皿用具,还要帮助男方扎一座“新房”——新婚夫妇将要使用的蒙古包。新房的围毡和包内铺设大部分是男方亲属朋友赠送的。新包扎好,要把一个盛有羊头的盘子摆在蒙古包的“乌勒合”——顶毡上,由亲友们诵读祝词。祝词的内容是赞颂新房,从包顶到包内,从“套脑”到“哈纳”(蒙古包的骨架),每件东西都被称赞。比方说,说这蒙古包的门多么好,它是什么木头做的,木头多么好,出自什么地方。

新包一般坐落在西北,西南是父母的蒙古包。亲友的包房则由此往东依次扎建,并专设一座包房做厨房,它的位置在东北角最靠边的地方。

举行婚礼的前一天,草原上已经热闹起来。骑马的,坐车的,来宾络绎赶到。大人在忙,小孩在叫,姑娘小伙子聚在一起哈哈笑。

选一名能说会道的担任“合乐睦沁”很重要,合乐睦沁相当于汉族的“司仪",这个人要善言辞、机敏幽默,会随机应变,又有超群的酒量。

一切就绪后,当晚即开始宴请亲友,人们有说有笑,一直喝酒到午夜才小睡一会儿。凌晨即起,一般是在天不亮就开始做饭,准备接亲。

接亲的队伍由合乐睦沁带领,二三十名小伙子和新郎一起穿上崭新的“德勒”(长袍),喜气洋洋地骑马出行。

马队出发之前先要围着蒙古包群转三圈。新郎要特別带上一瓶敬送女方长者的好酒,酒瓶上扎结红绸以求吉祥。

新娘一方也早已做好准备。即使女方蒙古包原来就在男方家的附近,也要故意迁到四五十里外,有时甚至是七八十里以外的草原上。像男方一样,女方亲友也会随之而去,帮助女方操办嫁女婚事。

新娘要起早梳妆打扮,十几名盛装的姑娘陪伴新娘独处于一个蒙古包中等待。

上午9点钟,接亲的马队来了。依然要先绕女方的蒙古包群转三圈。在发现新娘所在的包房时,小伙子们似乎要看看新娘,姑娘们立即围住包房,用身体守护着,不让男方来的人看见新娘。接亲的人们下马后,先要在合乐睦沁带领下,向女方父母及亲友敬酒、敬献哈达和礼物。岳父母向新郎回赠礼物,同时向新郎介绍女方亲友。每介绍一位,这位亲友即向新郎赠送一件礼物。

接下来是饮酒唱歌。酒是用坛子和大锅装的,接亲的人,尤其是合乐睦沁将接受酒的考验。他的责任重大,既不能不痛饮显出酒量过人,又要保护新郎,最终要使自己和新郎都不能被灌醉。

酒后,新郎和接亲人上马,新娘和送亲人也上马,两支马队围绕着女方的蒙古包转十几圈,然后才启程出发。

队伍一下子壮大到几十匹甚至上百匹马。接亲的小伙子们你追我赶,赛马式行进,送亲的人们则簇拥着新娘落在后面。据说走得太快要被人笑话。女方的陪嫁—牲畜和物品则由专人护送,走在队伍最后。

乌珠穆沁蒙古族的风俗是女方不要彩礼,还要向男方陪送嫁妆。嫁妆往往十分厚重,比如两匹马、四头牛、20只羊,还有收音机、缝纫机、地毯、皮德勒、皮靴子以及全套家具和炊事用品等,真是一应俱全。

看来,如果一家有几个姑娘出嫁,非把女方一家嫁穷了不可!

当接亲的队伍接近男方住地时,男方要派出马队远远地迎接。接亲的小伙子精神抖擞,一声唿哨,跃马扬鞭,簇拥着新郎跑到最前边。先到的马队则要围着男方的蒙古包群转大圈子,同时等待新娘的到来。

新娘到达,一名男方的小伙子会接过新娘的马缰绳,让新娘的马队与男方马队一齐围着蒙古包群转圈儿。这时接亲的仪式达到高潮,几十匹骏马卷起一团尘雾,新郎新娘、接亲的送亲的欢声笑语,神采飞扬,转了一圈又一圈,有时要转上一二十圈呢!

当人累马乏、汗水津津时,抢新娘仪式开始了。

女方的合乐睦沁借口男方有所“怠慢”,不许新娘下马,甚至还假意牵马返回。男方亲友拥上来,死死抓住新娘的马笼头不放,百般“功说”。但解释道歉无效,双方难分难解。

忽然有一名“骑士”倏地从斜刺里冲了过来,在大家愣神的一刹那,他抢过新娘的马缰绳,把新娘带到东南面早已准备好的蒙古包里。这粗旷的做法和戏剧性的冲突为乌珠穆沁婚礼增添了热烈而刺激的气氛。

在蒙古包里,“梳头老人”早已等在那里,她帮助新娘脱去从娘家穿来的衣物,换上男方准备好的新装,把姑娘的发式改成新婚妇女的发式。从这一刻起,姑娘就正式成为新妇了。

婚礼这时才开始。

仪式十分简洁,新郎新娘并肩向领袖像行鞠躬礼,然后向双方父母行礼,婚礼就结束了。

但是节目并没有完。当男女两家的亲朋好友在蒙古包中分开坐定,男方便派出一位“敬奶人”向女方母亲敬奶。敬奶人手捧着盛满牛奶的银碗说:

“姑娘是吃您的奶长大的,是您从小把她抚养成人,现在向您敬奶!”还说:

“您辛辛苦苦把姑娘养大成人,为了报答您的恩情,补偿您的辛苦,准备向您赠送牲畜。”

这时候女方会说不要。女方的合乐睦沁会故意找难题,他若知道男方家牧羊,就故意提出要马,并用说唱形式述说姑娘一岁时是什么样子,怎么怎么爱哭,怎么怎么难以抚养,两岁时如何淘气,母亲又如何费心,一直说到18岁成人,父母为她付出了多么大的心血等等。

这时候,男方被“难住”了。

梳头老人出面了,她对大家说:

“我看送羊不行,送马也不行,送一头牛最合适了。”

于是这个不太难的“难题”解决了,又为婚礼添了喜剧气氛,婚礼也出现高潮:喝酒,唱歌,所有的人都尽情欢乐。悠扬的乌珠穆沁长调(民歌)此起彼伏回荡在草原上空。

天快黑的时候,送亲的队伍要返回了,男方要送别。新娘子要单独找一个地方给送亲的姐妹一些礼物——头巾、衣料或其他稀罕的小物件,然后在依依惜别、难分难舍的情绪中送姐妹们上马。

女方亲友走后,人们要把小俩口送到新房中,然后各回自己的蒙古包,通宵达旦地喝酒、唱歌。

第二天,亲友们一一告别。男方的父母要向每个人赠送礼物,决不让大人孩子空手回去。到了第三天,女方父母会再次来访,新郎会陪着来人一起回到女方家里。当晚,新郎要返回自己的家,而新娘则可以在娘家住上几天才回来。

蒙古族的草原人重视婚礼自然有其缘由。春、夏、秋、冬,牛、羊、马匹,草原人的生活年复一年,单调寂寞,渴求某种慰藉。那么有什么能与婚礼相比?这是一对新人的终身大事,也是亲戚朋友们相聚尽欢的机会。于是婚礼越办越大,规则程序也越复杂,很多事像是演戏;蒙古族牧人很聪明,早把人生当戏唱……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wwjm.com/zcmbzl/11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