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返中蒙号界桩见闻

边陲万里行——一个中国男人的现代长征

长篇连载(46)

荒漠有自己的生态规律:宜牧宜林不宜农。

——徐力群

徐力群.3.24-.4.25

在荒漠、半荒漠的草原上(九)

4月里,我走向锡林郭勒地区的西北部,典型草原已经消失,代之而来的是更加干旱的地貌——荒漠化草原。它包括苏尼特左旗北部、苏尼特右旗的一部分以及二连浩特市这里属于草原与荒漠草原过渡类型,俗称半荒漠草原。由此向西,我走过的乌兰察布盟北部以及巴彦淖尔盟北部直至阿拉善盟的东北部,几乎全部为荒漠草原所占据。

荒漠,是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地区。荒漠草原则是草原类型中最干旱、最贫瘠、植被最稀少的一种。

早春至盛夏,我面临的就是这样的草原。挺过了风与雪,迎来的是干与热的煎熬……

往返中蒙号界桩见闻

徐力群

戈壁上只有星星点点的灰绿色,那是干枯的绿色,一点水灵的感觉都没有。到处是黄砂,黑褐色的砾石。在号界桩附近是一片丘陵,裸露的岩石怪模怪样。

这一带有一种黄色的高杆植物和矮小的灌木稀稀拉拉地分布,它们顽强地生存着。我知道那高杆的叫锦鸡儿,小灌木则叫不出名字。偶而看到一种大尾巴鼠在荒漠上奔跑,洞穴挺多,它可以凭借洞穴,钻入钻出戏弄我。其实我只想拍清楚它的“标准像”,不想伤害它。如此残酷的自然界,它能生动地活着,实在让人敬佩。

我还看见一只小蜥,大约有三厘米长。荒漠上蜥挺多,有好几个种类,书上这么说。我看到蜥就想到恐龙,恐龙与蜥比,是庞然大物,大概它的绝灭与其巨大的身体有关系,大的绝灭了,小的留下来,蜥是不是恐龙的孑遗呢?

狐狸、狼、兔和黄羊只是在书上见到过,看来这书有点过时了。说这些动物几乎绝迹,是不为过的,我在漠荒地区走了这么久,连它们的影子都没见过。

干旱能赶走一切,却仍能看见一两个蒙古包。我的向导是蒙古族人,见了蒙古包格外亲。进了包就是客人,有奶茶吃,有炒米吃,还有果子(一种干炸的面食)。这家女主人不仅拿出这些,还端出新蒸的羊肉包子。这包子像我东北家乡的包子,羊肉馅里放了葱,非常合我的口味,一口气吃了八个。

“葱从哪儿来的?”

  荒漠中的牧民能吃上葱,我很纳闷。

  “这是沙葱,戈壁上就有啊。”

  女主人见我不懂,特意拿出几棵。

  沙葱有似韭菜,长得不大,它能在荒漠上生长。蒙古牧民采沙

葱做包子,大概是从汉族那里学来的。

离开这个蒙古包后我执意要找沙葱,不久就真的找到两棵与此同时我还发现,这个蒙古包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附近有一眼泉,泉水不多,像眼泪似的,却湿润了上百平方米的土地,沙葱就是在这一方圆中找到的……

年4月28日,我由达茂旗向北,经满达拉苏木直奔中蒙边界;自从我在二连浩特上了一次“国门”,很久没到边境线上来了。

荒漠地带的边境线什么样?带着这个问题我奔向号界桩。

牧民称这里叫古尔班巴彦。号界桩立于海拔米的山岗上,边境线上有防火道和牲畜隔离带。防火道估计用处不大,牲畜隔离带倒挺重要。我听说在荒漠地区牲畜很容易过界,所以中蒙双方以铁丝网子隔离。

由号界桩返回达茂旗我遇见三件值得一记的事。

一件是当我驶离满达拉苏木不久,进入一片小树林,立刻就觉得荒漠上风力锐减。草原上的蒙古族向来不事植树,这片小树林可真是稀罕。

在小树林中,我看到了荒漠的希望,如果能普遍地在荒漠上植上树,风沙、干旱就会退却,荒漠就会出现新的生机。

荒漠本不应该没有树,荒漠中有大白榆。远远地看见它,真不敢相信眼晴,在空旷、荒凉、干旱的大戈壁中竟然会有一棵大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我看到的这棵白榆,少说也有岁,树干灰白色,树冠婆娑,像撑开的一把巨伞。一棵树本没什么了不起的,可它屹立在这样严酷环境中确实了不起,尤其是方圆几十里,上百里才有一棵!

尽管活得不容易,它的存在毕竟说明了一个事实,白榆在荒漠可以立地生长。

  白榆是抗逆性强、耐旱又耐碱的树种,听说当地政府已把它当做荒漠、半荒漠草原绿化的先锋树种。如果白榆林生长起来,我眼前的这棵老白榆就不再孤独了。

  看见这棵大白榆是我要说的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是我看到一片被沙掩埋的不毛之地。戈壁上偶而有沙漠也是岛状的,面积不大,可是这一片沙漠可大了,而且十分平整。

陪着我的向导告诉我,这是一片耕地,是年“大跃进”的产物。向来不种庄稼的蒙古族牧民,被一些头脑发热的领导驱使,在荒漠中开出了五万亩耕地。地开出来了,种了庄稼却长不好,荒漠地区风沙大,没过几年,耕地全废了。这还不算,荒漠植被被人为地翻了个儿,沙子泛上来,风吹沙子跑,五万亩耕地变成了沙漠。现在这里的沙子正向下风口推进,大自然在扩大沙化的面积。

  看来,荒漠有自己的生态规律:宜牧宜林不宜农。谁违反了这一规律,破坏荒漠的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wwjm.com/zcmbzl/100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