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家庭: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最美家庭”候选人业绩

于勇家庭:久病床前有孝子

社区管理部于勇40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的父亲,乐观面对生活,用爱、用真情演绎着人世间最动人的故事。年,于勇一家被评为“山东省孝亲家庭”。

年,于勇的父亲在工作中脊椎负伤,全身瘫痪,于勇才5岁。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让于勇变得成熟坚强,面对贫困的家庭和瘫痪的父亲,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稚嫩的肩膀和母亲撑起了这个家。

父亲30岁全身瘫痪,每天只能躺在床上,不会说话,吃喝拉撒睡这些最平常的事,都成了大困难。于勇每天给父亲喂饭,由于吞咽功能弱,咽下的饭会吐出来,他怕父亲饿,每次都重新喂;父亲大小便失禁,他夜里为父亲翻身、擦洗。看到父亲强健的双腿由于长时间卧床肌肉萎缩,变的很细,于勇心疼地哭了。结婚后,于勇和爱人1下班,就为父母做饭、洗衣服、做家务。年,父亲做了肠粘连手术,于勇白天黑夜照顾,父亲出院时,他瘦了一圈。出院后,于勇买来了榨汁机,每天榨果汁,还学会了制作菜豆腐,既有营养,父亲也容易下咽。40年来,父亲没有得过一次褥疮,连医生都觉得非常了不起。

磨难造就坚韧,于勇负责垃圾清运工作,他任劳任怨,一干就是20年,不论是寒风酷暑,每天清晨4点钟开始清运社区生活垃圾。于勇说:“父亲是我生活的希望和生命的支持,我会照顾父母一生。”

(于勇:社区管理中心辛店绿化保洁站职工)

于翠华家庭:亲闺女不如好儿媳

“亲闺女不如好儿媳”,这是于翠华的婆婆逢人便念道的一句话。16年婆媳情,使供排水厂塑料水务车间女工于翠华从自持娇羞的新媳妇,演变成了公婆嘴中的“亲闺女”。

年,于翠华大红的嫁衣还未脱下,就和丈夫一起照顾癌症晚期的公公,端屎端尿没嫌过脏、喊过累。老人弥留之际,于翠华握着公公的手梗咽着说:“爹,您放心,我们会把娘照顾好的。”她说到了,更是做到了。公公去世后,婆婆茶饭不思。于翠华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想接老人一块住,可婆婆离不开老家。因而,只要休息,小两口就回老家看望婆婆。

年,儿子出世了,婆婆已69岁,健康状况日渐下落,可老人疼爱孙子主动要求照看。儿子在牙牙学语中喊出第一声“奶奶”时,婆婆布满皱纹的脸上笑开了花。于翠华与婆婆朝夕相处十分和谐,洗澡、梳头、捶背、剪指甲、陪她蹓弯儿。丈夫是兄弟姊妹中最小的,姐姐们来接婆婆,婆婆总是磨叽着不想走,大姑姐总是“抱怨”娘,娘开玩笑地说:“亲闺女都不比好儿媳!”

年,婆婆不幸患上骨膜炎,膝盖疼痛难忍,没法行走。夫妻俩到处求医问药,打听到有个老中医采取腿部刺血医治效果良好,他们马上带着老人登门求医。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婆婆的腿疾明显好转。于翠华用孝心浇灌出了家庭的“幸福花”。

(于翠华:供排水厂塑料水务车间职工)

孙兆利家庭:平凡中的幸福

每到下班时间,在成功大厦门口常常会遇到这样1幅场景:一对夫妻在夕阳余辉的照耀下,脸上弥漫着幸福的笑容,老公为老婆戴上头盔,并为她整理好纷乱的发丝。老婆会用毛巾为老公擦拭汗水并帮他穿好外套,两人一起骑着摩托车回家。他们生活管理部炼油膳食科大厦食堂孙兆利夫妇。

妻子耿丽霞,是孙兆利师傅在吉林当兵时认识的,历经7年的爱情长跑,于年结婚,年随丈夫转业来到了山东。当时的她没有工作,生活拮据,但她没有怨言,默默承当起相夫教子的重任,还自学了推拿,每天晚上为患胃病的丈夫做推拿,并仔细为他熬制中药,每天上班孙师傅都会带着一瓶热腾腾爱心药汁,精心地照顾和调理,孙兆利的身体逐步好了起来。

孙兆利的老家在淄川农村,父亲早年去世,母亲现在90岁高龄,瘫痪在床10几年。只要有时间他就会与妻子一起回去照顾老人,他给老人擦洗,妻子为母亲做全身推拿,换洗衣服、被褥,接大小便,天气暖和时还推着母亲到外面晒太阳,为了给老人补充营养,他们变着花样为老人做饭,妻子还专门买了果汁机给老人打鲜果汁,把老人服侍得非常周到。言传身教,远在上海工作的儿子每次打回家,第一句话总是先问奶奶的近况。平凡的幸福也需要用心去经营。

(孙兆利:生活管理部炼油膳食科大厦食堂副食班长)

卢桂山家庭:母亲幸福是我最大心愿

年7月,车辆管理中心服务3队卢桂山的母亲突发脑梗,虽然经过精心医治,但是81岁的老母亲却从此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们姐弟4人拉扯大,作为家时唯一的儿子,卢桂山想:一定要让母亲晚年幸福。

在母亲脑梗住院治疗的时间里,卢桂山全程护理,积极配合医生为母亲做康复医治。他每天按时给母亲喂饭、清算大小便、擦洗身体、剪指甲,更换干净的亵服,让母亲感觉舒适。

出院后,由于母亲自理能力差,常常把小便拉在身上和床上。卢桂山为母亲准备了多套换洗的小被褥,便于及时更换,使老人感到舒适又干净。

为方便老人洗澡,卢桂山把洗手间墙上装了扶手。给老人洗澡时,老人身体重,且行动不便,每次洗完澡,他都是大汗淋淋,气喘吁吁。

得病的母亲,夜里睡觉少,常常起夜,每次都叫卢桂山,稍晚一点,就用力拍打床边的橱柜。为避免响声过大影响左邻右舍,卢桂山常常睡在母亲房间的沙发上。

老人喜欢好看的衣服,身上穿的衣服也很讲求,虽然得病不能自理,但卢桂山和姐姐们还是给她定时买新衣,勤换洗,让老人高兴。

卢桂山无所不至的照顾老母亲,遭到周围邻居们的一致夸奖,称他为难得的孝子。

(卢桂山:车辆管理中心服务3队调度)

李文奇:铁骨柔肠大丈夫

今年79岁的李文奇是公司研究院退休干部;他的老伴王玉霞,今年81岁,是离休干部,于年因股骨头坏死做了置换手术;年又因脑血栓致使小脑萎缩,开始时神志时而苏醒时而胡涂,几年后便失去神智了。

老伴做了股骨头置换手术后,他就成了老伴的拐棍。为了满足老伴的思乡之情,他用轮椅推着老伴,轮船、火车来回折腾,展转回到了老伴的故乡黑龙江依兰县。在那里,他推着老伴看望了许多亲戚朋友,阅读了小城的秀色。他退休后,不但用轮椅推着老伴转遍了省内的著名景点;还带老伴京沪杭,使老伴的身心大为愉悦。在天安门广场,她推着老伴登天安门城楼,又帮老伴完成了人生的1大宿愿。

老伴瘫痪后,年愈七十的他就成了专职保母,接屎擦尿洗尿布,买菜做饭加喂饭就成了他的主业。老伴躺在床上十一年,每天的擦澡洗身他从未中断,理发、修剪指甲也成了他的专业;遇到好天气,他就把轮椅搬到楼下,再把老伴抱下去,推着她到外面遛弯,看看街景……

他的老年生活是劳碌劳累的,但又是充实和享受的,他用自己那博大的胸怀和浓浓的亲情温暖了这个家,使得这个家暖意融融。

(李文奇:公司离退休职工)

陈强:守护“温馨港湾”

陈强,塑料厂苯乙烯车间工艺员,他工作家庭两不误,终年尽力照顾老人、妻子,被同事传为佳话。

在去年国庆假期前,陈强的岳母突发心脏病,在本地没法进行完全医治,他和妻子商量后,医院接受完全检查医治。在老人住院期间,为尽快恢复老人身体,陈强常去很远的早市挑选新鲜身材,给老人换着花样地做、送病号饭,悉心照顾老人,屡次被病友误认为是老人的亲儿子,每听到这样的夸赞,老人的脸上总漾满幸福的笑容。经过此次及时、完全的医治,稳住了老人病情,现老人已基本恢复了健康。双方老人身体不好,夫妻俩终年尽心照顾,孩子有时无人照看,他们便将孩子全权托付给邻居,夫妻俩还常与孩子沟通,在父母的照顾、影响下,孩子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后,依托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近几年,王萍患上了医生诊断的6个腰椎间盘关节不同程度的突出和膨出症,严重时不能下地活动,陈强休息时给妻子准备饭菜、日用品,做热敷、洗头擦洗,帮助妻子尽快康复。在平时,夫妻俩谁有空,就带着孩子去照顾陈强的老父亲、老岳母,尽力多为老人做些事情,多陪老人聊聊天。结婚后20多年来,陈强一家相互搀扶着,一起努力克服了困难,这也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陈强:塑料厂苯乙烯车间工艺员、高级技师)

单宪新家庭:婆媳情深

崔秀芳和单宪新是一对婆媳,这对婆媳亲如母女的事让左邻右舍们都艳羡不已。

单宪新常念道“我感恩公婆,孝顺他们,是他们把我当亲生女儿一样看待,对我那末的疼爱,我坐月子的时候,婆婆不辞辛苦,跑前跑后给我买吃的,做好了送到手中,那份仔细庇护劲儿让我永生难忘。等我有了孩子,他们又毫无怨言的帮我带孩子,让我们安心的工作,他们心中只有我们,我要是不孝顺他们,那还有良知吗?”

单宪新对婆婆的感恩不但溢于言表,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单宪新只要有空就往婆婆家跑,帮助婆婆做家务,陪着婆婆拉家常。寒来暑往冬暖夏凉,她也总会记挂着老人,提早为老人做好准备。老人有个头疼感冒,她都去嘘寒问暖,煎汤喂药,直到病愈。她还张罗着陪老人出去旅游,在外边更是跑前跑后的精心照顾。

她深知交换是减缓婆媳矛盾最好的办法,因而她就尽力的同婆婆多交换沟通,自己有甚么想法也和婆婆说,赢得婆婆的理解。在这几十年里,她之所以能够赢得婆婆的喜欢,赢得妯娌、姑嫂之间的尊重,1是源于她懂交流会交换,2是源于她懂推让会相处。家里做点好吃的,她总要分给大家尝尝,到外地出差旅游也总会给大家带点土特产。不计较不想赚便宜这是她最优秀的一点。

(单宪新:离退中心象山工作站职工)

贾峰家庭:用爱熔化病魔

身高1米75,体重斤,头发希少,话语稳健而内敛,这就是热电厂电气车间运行班长贾峰。

年5月,贾峰的母亲高血压住院,正值厂里大检验,贾峰便让妻子昃道杰请假回80千米外的老家护理。母亲病情好转后,却看到昃道杰气色不好,医院检查。直到12月,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是乳腺癌晚期。

妻子出院的第二天,贾峰回到了工作岗位。随后,他开始感觉身体不适,后颈出现了肿块,医生建议尽快手术。由于职工轮番培训,根本抽不出时间。

医院复查,癌细胞已散布转移。专家说做二次手术风险大。贾峰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给女儿一个完全的家。

在做手术的前一天,医院通知他明天中午12点前交10万元押金。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厂、车间、同事伸出了支援之手。

年底,爱人的病情稳定后,医院检查,可医生却说患部距神经很近,手术危险性很大。妻子得知后深感内疚:“是我耽误了你啊!”贾峰总是微微一笑。不管病情多严重,都要笑着与病魔抗争到底。

几经展转,贾峰手术很成功,身体开始好转。

在夫妻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女儿也仿佛在一夜之间长大了,连续被评为“三好学生”,并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如今又考上了研究生。

7年来,贾峰和妻子昃道杰,用真爱熔化了病魔,托起了这个多灾多难的幸福家庭。

(贾峰:热电厂电气车间运行班长)

董孝诚:有情饮水饱满足菜根香

看着妻子痛苦的表情,闻听妻子要做手术的董孝诚慌了神。车间工作很多,他匆匆把工作安排了一下,医院。手术很成功,但妻子术后苍白的脸让他心生惭愧。

年,董孝诚和贾凤玲同时毕业分到橡胶厂。年,在简陋平房里举行了婚礼。随后家庭生活条件渐渐得到改良,董孝诚从机修车间、宣传科,再到宣传科副科长、办公室副主任、原料车间主任、办公室主任、顺丁车间书记、装运车间主任,一路事迹一路忙,这使得贾凤玲工作之余承当了更多抚养孩子、操持家务、照顾生病老人的担子。

贾凤玲爱小家也爱自己的事业,她在中心试验室参与了“环保型丁苯橡胶”“提高丁苯橡胶聚合转化率”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开发了高结苯丁苯橡胶等多种丁苯橡胶新牌号,前后担负丁苯一车间、丁苯二车间的技术组长,将“提高丁苯橡胶聚合转化率”的实验成果运用到了装置技术改造中。

躺在病床上的贾凤玲看着丈夫忙里忙外,更是心疼难安,眼前显现了女儿和丈夫促膝泛论时的温情,显现了一家3口年年回家陪老人过年时的和美,显现了婆婆住进为她在镇上购置的新楼房时的孩子般的笑脸……有情饮水饱,满足菜根香,贾凤玲躺在病床上凝望着窗外,心里充满了幸福。

(董孝诚:橡胶厂装运车间主任)

霍成斌家庭:小家点亮大幸福

“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老孙家就有”,邻居们说起霍成斌、孙星花两口子都是赞不绝口。

隔三岔五就到邮局去给公婆汇钱汇礼物;夫妻俩出资为老人在市区购置新居,让老人老有所养;主动承当父母大部分住院费用;骑着自行车三点一线奔走在工作岗位、医院、家庭,孙星花这一坚持就是6年。

“?一年天,他休息的日子屈指可数,用手指头就能算得过来”,车间主任孙传宝说。面对一年超过余项的施工任务,设备员霍成斌几近每天都靠在现场。他通过深化技术改造,加强与科研单位交换,使煤气化装置多件关键装备实现了从依托进口、国产化到修复使用的“三级跳”,缩短了定货周期,更大大节省了制造费用。

“孙星花的业务技术水平是首屈一指的,只要有她在,就觉得放心”,班长顾立君说。倒班三十年来,她对待工作的认真劲儿始终如一。屡次发现处理突发事故,遭到车间和厂里的嘉奖,也屡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还是个上初中的小孩儿,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学会了洗床单,还给姥姥姥爷喂饭;年,以临淄区第一、淄博市第二的优良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年,在甘南完成支教后,用积攒的零花钱买了礼物坐火车看望爷爷奶奶”孙星花说起儿子霍永锡既感动又自满。

“谢谢老爸老妈,我爱你们”,在参加““大学生幸福感”调查后,视频中的霍永锡对着电脑做了一个拥抱的姿式。一瞬间,幸福恍如从屏幕中流淌出来。

(霍成斌:第二化肥厂气体联合车间设备员、工程师)

魏玉文家庭:27年不离不弃

魏玉文的丈夫孙志仁年遭受车祸后,脑神经重度损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那时魏玉文年仅33岁,儿子刚刚5岁。从那以后,魏玉文一个人扛起了家庭的重任,27年如一日细致入微地照料丈夫。

为了帮助丈夫重新站立起来,她曾狠心肠把5岁的儿子交给mm,只身一人带丈夫去威海做康复医治一年多。

面对年后只能靠鼻饲进食、吃喝拉撒全在床上的丈夫,魏玉文每天早上5:30准时起床,为丈夫做全身推拿、刮胡子、洗脸、洗手、口腔护理,以后准备早餐,用料理机先打成糊糊、然后用针管一点点打进胃管、间隙还要打上一针胰岛素……每天推拿,她的手指关节早已变形,为了照顾丈夫,她乃至学会了插胃管。

为了避免丈夫得褥疮,魏玉文每隔两小时要为丈夫翻一次身,每天要给他擦洗身体,遇到热天,一天要擦五六遍。为了保证营养,她专门为丈夫制作了三餐食谱,5年时间,光料理机就用坏了6台。由于丈夫不能动,常常排便困难,她就用手帮他去抠。

随着年龄增长,前年动过一次手术的魏玉文愈来愈感到力不从心了。为了更好地照顾丈夫,她让儿子回到了临淄工作,并交代儿子:如果哪一天,我照顾不了你爸爸,只要他在一天,你就是辞职也要好好照顾他。

(魏玉文:物装中心退休职工)









































白癜风治疗的方法
北京白癜风哪家最便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wwjm.com/zcmbyf/9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