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20144.html

如果现在猛然提起骆宾王,估计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缓过神来;但是,如果来一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所有人都会立刻想起那位7岁能诗的少年;而喜欢看“武则天秘史”的人,自然还会知道一篇《讨武曌檄》(原名《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也是出自这位初唐四杰之一的大诗人骆宾王之手。

这几天,有几位朋友询问闲散,骆宾王是不是真的终老南通,埋葬于狼五山脚下。闲散觉得,这件事儿在明、清就早有定论,现在再去质疑,正凸显出当今南通历史文化研究的缺失,以及对文物古迹保护的淡漠。所以,闲散整理文字,以为记。

说到骆宾王,我们首先要明确的第一个概念就是,骆宾王肯定没有死于武则天之手。虽然,《旧唐书》记载:“敬业败,(骆宾王)伏诛。”《资治通鉴》记载:“王那相斩敬业、敬猷及骆宾王首来降。”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必须要说明,徐敬业举兵反叛武则天,骆宾王是重要成员,并且撰写了《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痛斥武则天“伪临朝武氏者……秽乱春宫……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这样的人,在武则天时代是必须要死的,无论是武则天对外宣传也好,还是讨伐的将领上报也罢,没有一个人敢让骆宾王活着。

所以,当骆宾王不知所踪之后,朝廷上下异口同声“骆宾王伏诛”也就顺理成章。到了《新唐书》就变成了“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那么,有没有更加有力的证据呢?当然是有的,唐中宗复位后,命令朝廷官员郗云卿搜访骆宾王诗文,这既是对骆宾王反贼身份的一种平反,也可以看做朝廷希望了解骆宾王真正的下落。

最终,郗云卿不负众望,收集整理《骆宾王文集》十卷。有趣的事情来了,《骆宾王文集》在正式出版的时候,居然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早期的,一个是晚期修订版的,两个版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文前的序。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载:

《骆宾王集》十卷:唐临海丞义乌骆宾王撰。宾王后为徐敬业传檄天下,罪状武后,所谓“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者也。其首卷有鲁国郗云卿序,言宾王光宅中广陵乱伏诛,莫有收拾其文者,后有敕搜访;云卿撰焉。又有蜀本,卷数亦同,而次序先后皆异。序文视前本加详,而云广陵起义不捷,因致遁逃,文集散失,中宗朝诏令搜访。

也就是说,第一版《骆宾王集》序里说骆宾王伏诛,而到了修订版,郗云卿的描述更加详细,变成了“广陵起义不捷,因致遁逃,文集散失,中宗朝诏令搜访。”是“遁逃”,没有死。作为与骆宾王同时代的唐朝官员,又是逢皇帝旨意做事,郗云卿如此修改,足以证明,骆宾王没有死。

既然骆宾王没有死,那么骆宾王到底去了哪里呢?现在流传甚广的,是骆宾王去了灵隐寺,出家做了和尚,并且还煞有介事的编了一段故事,大意是唐中宗年代,大诗人宋之问在被贬职江南的路上,经过灵隐寺,写了一句“鹫岭郁岹峣,龙宫锁寂寥。”结果写不出下文了,被一位正在打坐的老和尚接了下文“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觉得写得好啊,就打听老和尚是谁,寺里的和尚就说了,他是骆宾王。

这个故事看起来天衣无缝,实则早就被揭穿,故事是假的。首先,按照故事所记述的宋之问被贬官的年代推算,那时,骆宾王已过90岁,而宋之问也过了60岁,宋之问的年龄与故事描述已然不符。更重要的是,徐敬业起兵之前,骆宾王和宋之问就是好朋友,所以宋人葛立方的《韵语阳秋》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明确的指出,宋之问和骆宾王如此熟悉,在晚年相见没有不相识的道理。

既然骆宾王没有去灵隐寺,那么骆宾王到底去了哪里?答案一直到明朝才浮出水面。明代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之六》记载:

(明)正德九年。曹某者。凿靛池于海门城东黄泥口。忽得古冢。题石曰。骆宾王之墓。启棺。见一人衣冠如新。少顷即灭。曹惊讶。随封以土。取其石而归。籍籍闻诸人。有欲觉之者。曹惧。乃碎其石。

这里的“海门城东黄泥口”指的就是狼五山之一的黄泥山,而“启棺。见一人衣冠如新。少顷即灭。”也与文物出土后,遇空气风化现象相吻合。这段记载同样可见于《通州志》和《通州直隶州志》,可以说被官方广为认可。随后,两个重要人物的出现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说法。一个是李于涛,他拿出了骆氏家谱,自称是李勣(原名徐世勣,徐敬业的祖父)37世孙,他在《和骆宾王遗墓诗》诗引中说:

涛固英公三十七世孙也。三十五世祖德慕公讳敬业者,起义扬州,讨武氏,不克,一时眷属逃窜几尽。三十四世祖尚菴公讳綗者,偕幕府骆宾王,匿邗之白水荡。久之,宾王客死崇川,尚菴公具衣冠以殓。黄泥一穴,公实卜之,表其墓曰:“唐文人骆某之墓”。载之家乘最详。

李于涛用家谱证明了,兵败后,骆宾王与徐敬业的儿子李纲一起到了“白水荡”,也就是如今南通一带的芦苇荡,在哪里,骆宾王死了,于是,李纲“具衣冠以殓”,墓葬地点就在“黄泥一穴”。随后,闲散最为钦佩之人,刘南庐来了,据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八记载:

闽人刘南庐,名芳,貌若枯僧,以布衣云游;所到必栖深山古刹,受群僧供养。问何不还乡,笑而不答。晚年卒于通州之狼山。群僧为葬于骆右丞墓侧,置石碣焉。

这位布衣大师在南通生活了七年,走访了七年,写作了七年,一篇篇随记终于汇成了南通最权威的历史史籍《南通州五山志》,其中就包括了骆宾王。乾隆十三年(公元年),刘南庐经过锲而不舍的寻访,终于在黄泥口找到了流传已久的骆宾王墓地,并掘地见“唐骆”二字残石(与史载“曹惧。乃碎其石”相符),经请示当时通州太守董某同意,将骆宾王墓移葬至狼山。至此,骆宾王终老南通,葬于狼五山已盖棺定论。

到了现代,骆宾王后人,也是骆宾王的重要研究者骆祥发在《骆宾王评传》中也再次确定:

骆宾王“大概在南通一带隐姓埋名,遁匿几年之后,就带着满腔壮志未酬的遗恨离开了人世。时间大约是在垂拱三年(公元年)左右,终年约七十岁。”文末,闲散多说一句:文化自信,不是来源于起了多少现代化的建筑,修建了多少崭新的伪遗迹,而在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南通从不缺少历史文化,更不缺少文物古迹,缺的是研究者、保护着、弘扬者。

点开闲散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wwjm.com/zcmbyf/93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