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
脊髓空洞症指的是脊髓中央管扩大,压迫了脊髓导致脊髓功能出现了某些缺失,脊髓空洞症在脊髓的发病率当中不是很高,但是它的后果却是比较严重一旦发生了要康复也比较困难,所以在脊髓空洞症的治疗过程当中,最好是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干预,留下的后遗症可能还要小一些。脊髓空洞就是在脊髓中央产生的空洞,产生的脑脊液过度积聚。
脊髓空洞特征
1.起病症状-因脊髓空洞常在一侧的颈膨大的后角基底部,起病常为一侧的颈肩部和上肢的麻木、疼痛、肌力减弱及头痛、也有手部肌肉萎缩持续多年的。常因痛觉、温觉丧失以导手部烫伤或烧伤而不自知疼痛、此外还有下肢僵硬无力、麻木、行走困难、或面部、躯干排汗异常、少数病例有眩晕、复视或跌倒发作现象。2.感觉异常-对疼痛温觉因脊髓丘脑纤维中断而丧失,而由于后柱早期不受累,轻触觉、震颤觉和位置觉相对保留,属本病特征,称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通常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上肢痛觉和温度觉减退或消失;或可有麻木感,严重者手被烫伤或刀割伤而不知觉;或伴有颈、肩、背或上肢的疼痛。部分患者下肢亦有感觉异常。
3.运动异常-病变扩展到前角细胞引起运动神经元破坏,相应肌肉瘫痪、萎缩,肌张力减低,肌纤维震颤和反射消失。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上肢力量下降、手部肌肉萎缩,严重者小指及无名指不能伸直,手呈爪形、颈、肩、臀部肌肉萎缩。部分患者有下肢运动障碍,持续进展的患者晚期可能瘫痪。
脊髓空洞诱因
1、先天发育异常:常并发其它先天性异常如颅底凹陷、小脑扁桃体下疝、脊椎裂、脊柱侧弯畸形等,以及常有家族发病的倾向,故认为脊髓空洞的诱因与遗传因素有关。
2、脑脊液动力异常:临床工作中常见颅颈交界区的先天性畸形合并脊髓空洞(以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最为常见),空洞多见于颈段和上胸段脊髓内。脊髓损伤、肿瘤等均可引起脊髓空洞形成。
3、血液循环异常:供应脊髓的血液特循环异常,如脊前动脉受压或脊髓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脊髓内组织的缺血、坏死、液化,最后形成脊髓空洞。
脊髓空洞日常保健
日常预防脊髓空洞症要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注意防寒,加强锻炼、特别是颈部和腰部的活动。日常护理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经常按摩骨突处及受压部位,在骨突处垫气圈或棉圈,避免继续受压。铺气垫床,做到勤翻身。并且饮食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饮食补充,还要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
中药-御方生髓汤
1
补精养髓,止痛通络,修复神经
采用御方生髓方剂,以脾、肾为根本,以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生肌起痿,强筋壮骨为主要治则,采用人参、黄芪、全虫、龟板、当归等数十种名贵中草药,配伍千变万化,使肌肉萎缩,无力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2
通脉透骨,滋养督脉,提高免疫
活血镇痛,清除人体组织器官内沉积的、有害的毒素,改善脊髓的病态肿胀,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改善病灶处的脊髓、骨骼、肌肉组织细胞的活性,增强供血供氧的能力,营养骨膜增强韧带组织柔韧性,从而增强免疫力。
3
扶正祛邪,固本培元,平衡阴阳
通过人体五脏“祛邪排毒”,刺激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中枢系统,进行应激反应,促使丘脑下部-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活动增强,产生“推陈出新”,恢复代谢平衡,达到治痿之目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