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从百丈怀海禅师来看。

翻译《楞严经》是神龙元年(公元年),而唐朝的百丈怀海禅师在世是公元年—年,我们想象他二十岁的时候,应该是公元年,对不对?年到年相差三十五年,二十岁的他已经很有才华了。三十五年前的事在古代来讲,应该还有很多人活着的,而百丈怀海禅师此时就已经将楞严咒纳入丛林之朝暮课诵内容。那个时候还会有很多人活着,他们都没有否定楞严咒,没有否定《楞严经》,而且是高度重视啊。

大珠慧海禅师也曾经引用过《楞严经》里面的文字。

这些祖师相当有智慧的,如果祖师们认为它是一部伪经的话,他们肯随意地就这么引用《楞严经》的文字吗?(而且很多禅宗的祖师,因为《楞严经》的一句话、两句话而开悟的。)黄檗希运禅师,也都是唐朝的,时间都不长,到北宋圆悟克勤禅师,一直到明朝憨山大师注解,以后藕益大师对《楞严经》注解,以及我们用的这个注解本明代交光真鉴大师《楞严经正脉疏》。

虚云老和尚我们大家都很熟悉,我们来看看虚云老和尚对《楞严经》的看法:

一是,“以我的愚见最好能专读一部《楞严经》,只要熟读正文,不必看注解,读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后文,以后文解前文。此经由凡夫到成佛,由无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圣六凡,修证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详详细细地说尽了,所以熟读《楞严经》很有利益。”

这里先要解释一下,虚云老和尚他老人家功底好,而且那个时候,古人心很静,干扰很少,所以他说不必看注解。

而我们现代人看了注解都还迷糊呢,那你要不要看注解呢?你不看你能懂吗?所以还是看看注解。不只是看注解,恐怕还要听讲。

千万不要误解了虚云老和尚的用心,而滋长了我们的“慢心”,最后损失的还是自己。

二是,“看《楞严经》若不归宗,跑马看花,就不中用。”

古来行人从此经悟道者众多,有的就是因《楞严经》中的某一句话而开悟。

其中有一位把经文“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读错了,过去没有标点符号,他是这么断句的:“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好了,他开悟了,因为这个标点符号如果按他那么断也是对的,就碰巧开悟了。

后来有人告诉他,说你断句断错了,他说错就错了,我就这么悟的,就这么读的。他就是宋朝温州瑞鹿寺的遇安禅师。

我们先从百丈怀海禅师来看。

翻译《楞严经》是神龙元年(公元年),而唐朝的百丈怀海禅师在世是公元年—年,我们想象他二十岁的时候,应该是公元年,对不对?年到年相差三十五年,二十岁的他已经很有才华了。三十五年前的事在古代来讲,应该还有很多人活着的,而百丈怀海禅师此时就已经将楞严咒纳入丛林之朝暮课诵内容。那个时候还会有很多人活着,他们都没有否定楞严咒,没有否定《楞严经》,而且是高度重视啊。

大珠慧海禅师也曾经引用过《楞严经》里面的文字。

这些祖师相当有智慧的,如果祖师们认为它是一部伪经的话,他们肯随意地就这么引用《楞严经》的文字吗?(而且很多禅宗的祖师,因为《楞严经》的一句话、两句话而开悟的。)黄檗希运禅师,也都是唐朝的,时间都不长,到北宋圆悟克勤禅师,一直到明朝憨山大师注解,以后藕益大师对《楞严经》注解,以及我们用的这个注解本明代交光真鉴大师《楞严经正脉疏》。

虚云老和尚我们大家都很熟悉,我们来看看虚云老和尚对《楞严经》的看法:

一是,“以我的愚见最好能专读一部《楞严经》,只要熟读正文,不必看注解,读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后文,以后文解前文。此经由凡夫到成佛,由无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圣六凡,修证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详详细细地说尽了,所以熟读《楞严经》很有利益。”

这里先要解释一下,虚云老和尚他老人家功底好,而且那个时候,古人心很静,干扰很少,所以他说不必看注解。

而我们现代人看了注解都还迷糊呢,那你要不要看注解呢?你不看你能懂吗?所以还是看看注解。不只是看注解,恐怕还要听讲。

千万不要误解了虚云老和尚的用心,而滋长了我们的“慢心”,最后损失的还是自己。

二是,“看《楞严经》若不归宗,跑马看花,就不中用。”

古来行人从此经悟道者众多,有的就是因《楞严经》中的某一句话而开悟。

其中有一位把经文“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读错了,过去没有标点符号,他是这么断句的:“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好了,他开悟了,因为这个标点符号如果按他那么断也是对的,就碰巧开悟了。

后来有人告诉他,说你断句断错了,他说错就错了,我就这么悟的,就这么读的。他就是宋朝温州瑞鹿寺的遇安禅师。

点击上方蓝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wwjm.com/zcmbzl/93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