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动物临床中,神经源性运动障碍是一种病程长、病因隐,对动物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的疾病。目前临床上针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以西医和中医为主。本文收集整理了年1月至年6月,某医院收治的例神经源性运动障碍动物进行分析,并对症分别使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疗法进行诊疗。结果表明,中医疗法及中西医结合疗法虽然病程较长,但对于此类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较低的复发率,能够明显改善患病动物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运动障碍,神经元损伤,针灸

神经源性运动障碍是指由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而造成的运动异常与障碍。在小动物临床中,可以通过观察和评估动物的意识、姿态、步态等神经学检查项目,来判断神经系统的状态以及神经受损的部位。犬猫常见的神经源性运动障碍通常包括共济失调、抽搐、癫痫、瘫痪、姿态异常等症状。临床上根据神经系统受损的结构和部位可以大致分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1]。上运动神经元(UpperMotorNeuron,UMN)起源于大脑,可以起到维持正常的机体运动、调节支持身体的肌张力的作用,同时控制下运动神经元(LowerMotorNeuron,LMN)。UMN主要包括大脑皮层、基底核和脑干的神经细胞体,以及脑干和脊髓白质内的运动通路,将更高一级的信息传递给LMN。通常情况下,脊髓或脑干的病变会引起肢体的同侧缺陷,而大脑皮层的病变则会导致对侧的缺陷。下运动神经元指的是传出神经元,将中枢神经和肌肉直接相连并产生运动。LMN是由脊髓灰质和脑干细胞核内的神经细胞体组成。脊髓呈分段排列,每个脊髓段有一对脊神经,脊神经又分为背侧(感觉)神经根和腹侧(运动)神经根[2]。

在中医理论里,主要是根据其临床症状、脉诊、对主人的问诊等进行辩证分析。针对运动障碍疾病,不同的症状表述不同,例如“瘘证”、“颤病”、“痉病”等。中医观点认为此类疾病是由于肝脾肾亏虚造成,认为运动神经元疾病以脾肾为本,脾胃居中,运转上下,统阳明脉。脾胃虚导致阳明虚,无法行气血、营阴阳和润筋骨[3]。

目前,临床上针对小动物神经源性运动障碍的治疗可以大致上分为西医疗法、中医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西医疗法可通过药物或手术,达到缓解疼痛、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4]。中医疗法主要包括针灸(电针、水针)和物理疗法(按摩、推拿)减缓疾病进程,提高生活质量,对于一些病例甚至能达到治愈的效果[5],[6]。

在本文中,医院年1月到年6月的神经源性运动障碍例,对此类疾病的诊断结果、中西医疗法疗效等进行较为综合的分析和回顾。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整理

本文整理了年1月到年6医院就诊的运动障碍病例,通过神经学检查,X光等检查手段诊断为神经源性的运动障碍共例(Table.1)。其中,患犬的平均年龄为8.3岁,平均体重为10.0kg,患猫的平均年龄为7.8岁,平均体重为4.1kg。

1.2诊断

1.2.1神经学诊断

对于运动障碍,神经学检查首先可以用来确定该临床症状是否是由神经系统的异常引起,其次可以用来判断神经系统发生异常的部位(Table.2)。

一般情况下,神经学检查首先评估意识、姿态和步态是否正常。意识的减弱可能是由于代谢性紊乱、大脑皮质疾病、脑干的压迫,或者脑干与大脑皮质间的通路中断。姿态是通过多个中枢神经通路和脊髓反射的完整性来保持,如果姿态异常则表明这种正常完整性遭到了破坏。而步态的异常包括本体感受缺失、轻瘫、转圈、共济失调和辨距困难,不同的症状会对应不同的病变位置。

其次评估姿势反应,如果有异常,评估肌张力、脊髓反射、尿道功能以及感觉能力,对病变位置进行定位。由于姿势反应是保持动物站立姿势的一系列复杂反应,这些反应包含许多中枢神经系统通路和脊髓反射,它们的共同作用保持了正常的姿势和身体位置。对犬猫最有用的脊髓反射包括膝反射、坐骨神经反射、后肢收缩和前肢收缩反射。通过膜反射可以更精确的定位T3到L3之间严重的脊髓病变。通过会阴反射和尿道球反射评估荐椎段和阴部反射。最后,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评估脑神经,定位脑神经病变的部位。

1.2.2影像学检查

经神经学检查确定大致的损伤部位后,也可再用影像学检查进一步确诊。影像学检查可以对脑和脊髓等部位的病变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主要包括X线、CT、MRI等。由于大部分神经损伤是由脊髓周围骨骼和软组织发生异常造成的,同时X线可以对骨骼、椎间盘疾病等异常形态进行检查,因此X线是此类疾病中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如图Fig.1显示患病动物腰椎椎间腔狭窄。

若运动障碍症状是由脑内发生损伤引起时,X光提供的信息则较为有限,此时可以通过MRI来反应脑内的病变情况。如Fig.2的MRI显示,脑组织矢状面中左侧枕叶、小脑背侧可见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不规则病灶,枕叶局部脑膜呈T2WI高信号,T1WI等信号,造影后可见明显增强。则该病例中是由小脑出血引起的共济失调运动障碍。

2.治疗

本文中在选择治疗方法中,主要根据患病动物的针灸耐受性、依从性、病症程度以及主人意愿,对例神经源性运动障碍病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包括单纯中医治疗、单纯西医治疗以及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方法。

2.1中医治疗

对于本文进行中医治疗的患病动物,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电针、水针)、肌肉按摩、熏艾以及服用中药等。这些病例中没有按照统一的中医疗法进行,而是针对每一个病例,根据其自身传统中兽医学分型、神经损伤部位、运动障碍程度进行中医辩证分析[7],选取各自相应的穴位进行电针或水针治疗,主要涉及穴位包括悬钟穴(GB-39)、肾俞穴(BL-23)、腰阳关穴(GV-3)、风池穴(GB-20)、太冲穴(LIV-3)、太溪穴(KID-3)、前三里穴(LI-10)、阳陵泉穴(GB-34)、命门穴(GV-4)、颈夹脊穴、华佗夹脊穴、大椎穴(GV-14)、百会穴(GV-20)、二眼穴、照海穴(KID-6)、巴山穴(BL-54)、后溪穴(SI-3)等[8]。电针使用20Hz疏密波持续10分钟,80Hz连续波持续10分钟,水针使用稀释的维生素B12进行穴位注射。针灸治疗的频率是以患病动物自身恢复状况而定。一些病例服用的中药是美联众合自配中药,包括通痹胶囊1号、2号等。

2.2西医治疗

本文进行西医治疗的患病动物,主要以服用激素、止疼药为主,少数病例采用手术治疗。

3.2中西医治疗

本文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病动物,主要以针灸(电针、水针),并同时服用西医止痛药、激素药进行治疗。

各类方法治疗的病例数如下表所示(Table.3)。

3.结果

根据患病动物的疾病进展、对针灸的耐受和依从性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若对患病动物持续治疗一周及以上,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的,则认为其疗法无效。若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仍旧存在一定程度的运动障碍,则认为其预后情况为有所缓解。若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患病动物运动障碍的症状得到很大的缓解,则认为其预后情况为完全缓解。另外,针对年1月至年6月的病例(95例)进行随访,并分别统计不同疗法在一个月、半年、一年中的复发情况。现将治疗结果整理如下表所示(Table.4)。

结果表明,西医疗法的治疗时间要明显少于中西医结合疗法和中医疗法,但其治疗后有较高的复发率,且预后情况也没有中医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好。中医疗法的治疗时间最长,但其复发情况最少,预后情况也好于西医疗法,但不及中西医结合疗法好。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治疗时间居中,其复发情况要好于西医疗法,并且其预后效果最佳。

因此,中医疗法和中西医疗法虽然治疗时间较长,但以其良好的预后情况与低复发率,可作为治疗此类疾病的一种选择。对于合适的病例进行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不仅可以降低复发率,还能够极大的缓解患病动物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4.讨论

神经源性的运动障碍是一类由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疾病谱系,该疾病主要以随意运动调节障碍为主,表现为瘫痪、反射异常、感觉缺失等。神经源性运动障碍在神经科学中是一种比较难以明确病因的疑难病症,损伤范围会出现在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椎体细胞以及锥体束症等不同的组合。但是对于动物医学而言,除了灵长类动物意外,其他动物的皮质延髓束和皮质脊髓束都不甚发达。因此,大脑皮质的功能障碍对于犬猫的运动功能影响不大。当犬猫小脑、脑干功能发生障碍时,临床上表现为运动和姿态的异常。在UMN受到破坏时,异常部位的后方主要会发生反射正常或亢进,肌肉萎缩或瘫痪的情况则较少出现。这是因为上运动神经元对它的下运动神经元调控和抑制的功能下降或消失,导致了其后方的肌肉出现功能亢进。若LMN任何部分遭到损伤都会引起相应支配的肌肉出现神经症状,主要包括肌张力下降、肌肉迅速萎缩、脊髓反射减弱或消失以及迟缓型轻瘫(无力)或瘫痪(运动功能丧失)。通常情况下,大部分支配肌肉的外周神经来自于多个脊髓段,因此某一个脊髓段遭到破坏可能会引起轻瘫,但不会导致瘫痪,反射会减弱但不会完全消失。相关的感觉症状能反映出调节本体感受和痛觉的感觉通路被破坏。除了将信息传递给关于感觉输入和本体感受的UMN外,还有许多突出、细的双侧交叉通路位于脊髓白质的深部,这些通路延伸到大脑白质,也参与对有害刺激的有意识感受(深痛)。这些通路对压力性损伤有很强的抵抗力,因此丧失察觉深痛的能力时提示存在严重脊髓损伤的可靠标准2。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运动障碍从古至今都是医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之一。西医对于运动障碍的理解建立在神经解剖、神经生化以及神经遗传学方面。而在中医里,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疾病的记载,对此类疾病称之为“颤振”、“痉挛”、“痉证”等[9]。中医对于此类疾病的理解多从辩证的角度来看,由于该类疾病发病原因通常难以迅速查明且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属于先天禀赋不足,若后天失养则容易促使本病的发生。对于此类疾病,中医的观点主要认为肝脾肾三脏亏虚实此病的关键。脾主肌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无法化生气血,肌肉失于濡养则发为瘘证;肾藏精、骨、生髓,命门火衰则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故可见肢体痿弱无力;肝主筋,肝肾同源,肾虚水不涵木,肝血亏虚,筋脉爪甲不荣,故发为筋痿[10]。虽然此类疾病均是以脏腑亏虚为根本,但不同的表现和时期兼夹着不同的标证。例如若出现肌肉跳动、肢体强直则为中医学中的“肝风”。另外,督脉有着调节阳经气血,反映着脑、髓、肾的功能。督脉空虚,则无以充养阳经气血,痰湿、瘀血、毒邪留滞于经脉,导致经络不通产生疾病。因此,督脉的调养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由于中医认为此类疾病多为肝脾肾虚引起,因此中医治疗选取的穴位中,悬钟穴(GB-39)、肾俞穴(BL-23)、腰阳关穴(GV-3)、风池穴(GB-20)较为重要。其中,悬钟穴(GB-39)为足少阳经脉穴,是髓气聚集之处,具有祛风湿,利筋骨,养髓补血的作用。肾生髓,主骨,而腰为肾之府,腰阳关(GV-3)为督脉的上行气血中滞重的水湿沉降之处,肾俞穴(BL-23)为足太阳经的腰部腧穴,与肾脏有内外相应的联系,为肾经经气输注入背部的地方,具有益肾益精壮骨的作用[11]。风池穴(GB-20)位于胆经,可以调畅气机,升清降浊,由里及表,具有熄风潜阳、疏风解表、疏经通络的功效,对于风邪所致的头、脑、眼、耳等疾病是行之有效的常用穴位之一[12]。另外,其他穴位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太冲穴(LIV-3)为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为肝经的水湿风气向上冲行之处,针刺可调整肝经经气,达到活血止痛之功效。阳陵泉穴(GB-34)为足少阳经之合穴,有统领少阳经气及舒筋活络之功,可以通经活络、祛风散寒,使得气血得畅,经络达到通顺的治疗目的。此外,在临床治疗上,通常配合命门穴(GV-4)、颈夹脊穴、华佗夹脊穴、大椎穴(GV-14)、百会穴(GV-20)、照海穴(KID-6)、巴山穴(BL-54)、后溪穴(SI-3)等,对于此类疾病也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目前,神经源性运动障碍还没有明确的发病机制研究以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从临床实践上来看,中医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疾病的症状,缓解甚至阻止疾病的发展,与单纯的西药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可以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疗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和疗效。同时还要在已有的病例上总结分析,推动中医疗法在动物神经源性运动障碍领域的运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长谷川大辅.犬猫神经病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61-63.

[2]RichardW.Nelson,C.GuillermoCouto.SmallAnimalInternalMedicine[M].Elsevier.:-.

[3]刘钟杰,许剑琴.中兽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4]朱国行.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32(10):-.

[5]李一涵.一例针灸找资料犬中风偏瘫的临床病例分析[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6]马巾英,李淑红.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运动神经元疾病20例[J].使用中医内科杂志,,21(1):92-94.

[7]HuishengXie.TraditionalChineseVeterinaryMedicine[M].ChiInstitutePress,.

[8]HuishengXie,VanessaPreast.Xie’sveterinaryacupuncture[M].BlackwellPublishing,.

[9]王刚,陈生弟.浅析中医对运动障碍性疾病的认识[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7(5):17-19.

[10]朱敏贤,覃小兰.运动神经元病中医治疗概况[J].中国中医急症,,17(1):92-94.

[11]何劲,宋道飞,向楠.针刺悬钟、肾俞、命门穴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影响及疗效[J].中医杂志,,50(2):-.

[12]裴蕾,戴晓矞.风池穴临床应用综述[J].新疆中医药,,32(2):84-88.

声明:宠物医师网及所属







































二甲基亚砜msds
白癜风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wwjm.com/zcmbzl/86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