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娘家村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做梦都想回去看看。于是,我约了从小一起长大、上学、后远在临沂市中心执教退休的花香老师一起回娘家。
说是回娘家,其实我俩的父母数十年前就已经与我们阴阳两隔。可是,骨子里的那种特有的思亲、思乡之情,无时不在燃烧、萌发着儿时的冲动与渴望。
初冬时节,乍寒还暖。我俩选了个“黄道吉日”,那天天气格外晴朗,一路上我俩合计着这次回娘家非同寻常:一是看看村里的新变化,和父老乡亲们共同分享一下多少年来为之奋斗成功的幸福与快乐,二是看看村里健康生活着的老人们,视同见到了自己的父母,略表怀旧思亲之心意。
看村上的变化倒是随处可见,无需人陪,指指点点。可是,看望老人就有点麻烦。据了解,我们这个千人村仅85岁以上的老人就有十七八个,其中90岁以上的占半数,年龄最大的98岁,如登门入户,一上午的时间也看不过来。午时已过,按农村风俗既不吉利也不礼貌。为达两全其美之目的,我拨通了村干部的电话,让村里出面组织一下,被看望老人均由家人陪同,集中到新建村委办公楼接待大厅统一看望,共叙亲情。权当是老人们的半日游,出来开开眼界,换换心情,高兴高兴。
计划一出,村干部热情配合,迅速行动,下通知的下通知,备水果的备水果,就像办喜事一样,迎候老人们和娘家人的到来。上午10时,我们按预定计划,准时来到新落成的村委办公大楼,办公楼前国庆节挂起的“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红横幅和两边矗立的五星红旗鲜艳夺目,让人倍感亲切。挂职第一书记和村干部们早已在此等候,老人们在家人的陪同下也陆续来到集合地点。他们得知我和花香老师回娘家看他们,个个穿着整洁,满脸堆笑,老远就和我们打招呼。我俩就像接待外宾似的,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并随手将我们精心选购的中国红羊毛绒围巾给老人们围上。随行的爱心人士、我的美女好友、临沂职业学院的退休教师凤霞小妹还悄悄给老人们带来了被罩。她的这一善举,让我和在场人员无不为之感动。
小侄女爱心虽早已远嫁他乡,为人妻为人母,但因其爹娘走得早。听说当姑的要结伴回娘家也动了心,主动加入了回娘家的行列。她没有什么表示的,就特意去花店订制了一大束鲜花,送给了被看望老人中年龄最长的董英老人,更加烘托了那天温暖祥和的喜庆气氛。村干部们还给老人们赠送了蜂蜜,村里自发组织的中青年妇女舞蹈队又给老人们表演了精彩的广场舞。我们在热烈的气氛中欢聚一堂,相互嘘寒问暖,个个喜不自禁,有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亲友情。
98岁高龄的董英老人是我的邻居大嫂,她一生坎坷,23岁守寡,陪着公婆,守着独生儿子长大成家,后又为公婆养老送终。更为不幸的到了耄耋之年,儿子、儿媳又都先后身患绝症先她而去。我不敢想象年迈的大嫂面对痛失亲人的这一次次打击是怎么熬过来的!如今的大嫂虽已年近百岁,三寸金莲,可身板硬朗,清秀慈祥,耳不聋还眼不花,日常生活不仅能够自理,高兴时还推着小玄孙到外面转转,让人羡慕不已。那天她手持花束,两眼噙着泪花,紧紧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他大姑啊,您家二叔二婶都不在了,你还想着我这老不死的,叫俺怎么谢你呀!”我极力控制着内心的酸楚强作笑脸,赶快打断大嫂的话语:“大嫂言重了,您别这么说,常言道老嫂比母么,当妹的看您应该,您好好生活,以后我们还常回来看看,”说得她又哈哈大笑。
顾家六婶,92岁高龄的谢长秀老人,从我上中学时经常路过她家门口,就记得她家人口多,六叔又患有严重的“粗腿”病,不能干重活,日子过得很紧巴,硬是能干的六婶艰难地撑起了这个家。如今晚年的六婶生活无忧,精神矍铄,怎么看也不像是个90多岁的老人。前些年村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上有点缺口,村里在外工作的得知干部们为民做好事,都主动回村捐助,我和花香老师也不例外。热心的六婶听说了主动把自己平日里省吃俭用攒下的50元钱拿出来,捐出去支持集体事业,我们都很感动。那天六婶显得格外高兴,一接到通知就放下手里的活,梳洗打扮了一番,早早来到集合地点,一见到我就想起那年捐款见面的事。六婶围着我亲手给系上的大红围巾,精神得像个圣诞老人,一把攥住我的手亲切地说:“大侄女啊,我可把你给盼来了,这回说什么也得到我家坐坐喝杯水,吃顿饭,也算当婶子的一点心意。”我说:“不了六婶,您老心意侄女领了,谢谢您老人家!”
16岁参加革命,扛过枪,打过仗,援过朝,从枪林弹雨中冲杀出来的96岁的离休干部,我的洪叔那天由堂弟推着也来到了现场,这让我始料未及又感动不已。因为洪叔近年患有小脑萎缩症,头脑时清时混,说话也语无伦次,处处得有人照顾。我本打算亲去家中看望,可他老人家听说我们回娘家,说什么也得出来看看。洪叔是村上男性老人中辈份最高、年龄最长、资格最老、贡献也数他最大的一位老人了。我为有这样一位老叔而由衷地骄傲和自豪!
那天被看望的老人几乎个个都是有故事的人。时近中午,我和花香老师及其随行人员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和老人们挥手告别,然后速乘车转入对村容村貌的观看与分享。
娘家村地处平原,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美。北有上世纪70年代初人民公社时期,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拦河截流修建的中型水库一座,命名“古城水库”。东靠小丘岭,盛产花生、地瓜等农产品,其余大部是平原,靠着得天独厚的水浇条件,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样样齐全。为适应形势发展,跨世纪初,古老的村庄被市政府从费县版图上连同方城镇一并划归了兰山区,这被祖祖辈辈叫了几百年的古城也随之更名为了“新古城”。
这也正应了那个“新”字,村子里由过去的草房、瓦房逐步翻盖成了大平房。近几年大多数人家的平房又华丽转身成了漂亮大气的二层小楼房。不少人家还买上了小轿车,闲时季节还来个自驾游。村内五纵十七横,路面硬化全覆盖,道路畅通无阻。宽阔的南北中心大街,穿过娘家老宅,直通村委新建办公楼房及设施齐全、优雅的文化小广场。大街两侧,一盏盏明亮的路灯高高挂起……
看着这一幕幕快速迈向城镇化的崭新面貌,心中无限感慨,泛起阵阵波澜。此回娘家,父母不在,老宅亦不在,可村干部们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在挂职第一书记的大力支持和爱心人士的鼎力帮助下,为了全村人的福祉,能担当,敢作为,带领老少兄弟爷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换来了这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令我钦佩又感动。故酌小诗一首与娘家人共勉:“昔日古城大变样,老宅不在又何妨。小康生活已实现,幸福日子万年长。”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我可爱的故乡!有时间我一定还会回娘家的。
作者简介:李景芬,曾任费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费县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职,现已退休。
费县作家圈”是费县作家协会管理下的一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wwjm.com/zcmbzl/10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