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珊珊老师收了一个病人,邀我与她一起读片,有幸把只在书本上见到知识在临床病例中实践了一次。

患者,男,43岁,因“左侧肢体麻木无力伴口齿不清6月”入院,6月前因突发左侧肢医院救治,诊断为脑干出血,住院期间出现意识丧失,经过积极药物保守治疗后患者意识恢复正常,但一直遗留有左侧肢体麻木、无力伴口齿不清,可在旁人搀扶下缓慢行走,症状无明显好转及加重。此次患者到我院复查头颅磁共振,门诊行头颅MRI提示“1.桥脑后份异常信号,考虑陈旧出血,血管畸形伴出血?2.延髓前部异常信号:梗死?建议DWI检查。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余年。

入院查体:神志清楚,构音障碍,高级认知功能活动正常,双侧眼球上视、下视、侧视均可见明显眼震,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稍右歪,伸舌居中,余颅神经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左侧肢体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轮替试验、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闭目难立征未查,双侧深浅感觉正常,腱反射对称引出(++)。左侧Babinski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阴性。

门诊头颅MRI(桥脑、中脑平面):

T2序列可见桥脑后部低信号,提示含铁血红素沉积,结合患者6月前脑干出血病史,考虑陈旧性出血,血管畸形伴出血待排。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考虑高血压脑出血可能性大,但该诊断是一个排除性诊断,必须要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脑出血,建议患者完善DSA及SWI检查,若DSA检查阴性,毕竟患者年轻,还要考虑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的可能,如微小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静脉血管瘤、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此外,MRI报告提示:延髓前部异常信号:梗死?建议DWI检查。

T2序列(延髓平面):

Flair序列(延髓平面):

我们先复习一下延髓平面重要的解剖结构:

可以看出该患者病灶对应的解剖结构是下橄榄核。

我们再看一下延髓的动脉血供:

我们可以看到下橄榄核位于绿色的区域,而绿色区域由椎动脉供应,如果的梗死的话,应该是“楔形”的病灶,这个“圆形”病灶不符合血管流域,因此不支持是梗死灶或缺血灶。

后面加做了DWI和增强,无弥散受限,无强化。

那这个病灶是什么性质的呢?其实它继发于华勒氏变性!

齿状核-红核-丘脑-大脑皮质[dentate-rubral-thalamic-(cortical),DRT]环路是小脑齿状核的主要传出纤维,它经过小脑上脚,于小脑上脚处跨过中线,到达对侧红核,再从红核发出投射纤维至丘脑中继后到达大脑皮质。此外,在脑干存在一个重要的反馈调节环路:红核通过中央被盖束与同侧下橄榄核联系,下橄榄核通过橄榄小脑束与对侧齿状核间接联系。这个反馈环路就是格-莫三角(Guillain-Mollaret三角)。该环路最早由Guillain和Mollaret于年描述,是控制精细运动反射弧的一部分,并被认为是腭肌阵挛的解剖基础。

该三角区由小脑齿状核(DN)、中脑红核(RN)和延髓下橄榄核(ION)及其间的联系组成。齿状核发出的纤维(齿状核-红核-丘脑-皮质束DRT)经小脑上脚(SCP),在中脑经过小脑上脚交叉,到达对侧红核内中继,红核发出的纤维经中央被盖束(CCT)到达同侧下橄榄核中继,下橄榄核再发出纤维(橄榄小脑束OCT)经小脑下脚(ICP)到对侧小脑皮质,继而投射到齿状核。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olivarydegeneration,HOD)是一种跨突触的神经变性,由齿状核——红核——下橄榄核环路(Guillain-Mollaret三角)受损所致,多继发于脑桥、中脑或小脑出血、梗死、肿瘤、炎症、脱髓鞘或创伤后的一段时间内。

当上述通路受损时(如本例患者,右侧中央被盖束受损导致华勒氏变性),齿状核对下橄榄核的抑制解除,从而使其过度兴奋导致肥大变性。其病理特点为神经元体积增大、空泡样变性、星形细胞肥大以及胶质细胞增生,下橄榄核因而肥大。

临床表现为腭肌阵挛、眼球震颤(水平性、垂直性、旋转性、1-3Hz,钟摆样)、共济失调、复视及肢体阵挛,常隐匿或亚急性起病。既往认为腭肌阵挛是HOD最核心的体征。但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发现并非所有HOD都出现腭肌阵挛。

当病变累及一侧红核或中央被盖束时可继发同侧HOD;病变累及一侧齿状核或小脑上脚则表现为对侧HOD;如果病变同时累及双侧红核、双侧中央被盖束、双侧齿状核或中央被盖束和小脑上脚同时受累,则继发双侧HOD。如果病灶仅累及小脑下脚则不会出现HOD。

鉴别诊断:延髓腹外侧高信号病变可以有很多,如肿瘤(胶质瘤、淋巴瘤、转移瘤),感染(结核、HIV、梅毒),缺血,炎症脱髓鞘(NMOSD、MS、ADEM)。如果病变严格定位于一侧或双侧下橄榄核而不影响周围组织,特别是局限性下橄榄核增大,则非常支持HOD的诊断。另外,增强扫描时大多数肿瘤和感染多表现明显的强化征像。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引起的延髓梗死多在延髓背外侧,而由脊髓前动脉或椎动脉穿支闭塞导致的延髓梗死,病变多位于中线旁。

目前缺乏特效的治疗。氯硝西泮、地西泮、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加巴喷丁可改善患者的腭肌阵挛和不自主运动。艾地苯醌、丁苯酞、硫辛酸等改善线粒体功能的药物可能有效。HOD常发生在损伤后1月到1年,最早3周后可出现下橄榄核部位信号变化,6个月后发生下橄榄核肥大,多于8到9个月达高峰,下橄榄核肥大可持续3-4年,随后萎缩,因此3-4年后部分患者症状可自行缓解。

本例无典型腭肌阵挛表现,但有眼球震颤。患者眼球各项运动到位,因此6月前的脑干出血未造成患者核性及核间性眼肌麻痹,所以该患者眼球震颤不能归因于原发性脑干损害所致,加上下橄榄核局限性异常信号,故考虑HOD可能。

那些神经病之---不一样的“心”梗









































白癜风有哪些表现症状
白癜风有哪些类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wwjm.com/zcmbjc/91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