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有三个脚分别与脑干的延髓、脑桥及中脑相连,由此再与中枢神经系统其它结构相联系
①小脑下脚(绳状体):主要成分是经脊髓、延髓的上行纤维,如脊髓小脑后束(传导本体觉)、橄榄小脑束、前庭小脑束,止于小脑蚓部,调节较简单的协同动作,如坐、站、走等;
②小脑中脚(桥臂):主要来自对侧皮质(额、颞、顶、枕)的纤维,经桥脑至小脑皮质,调节肢体较复杂的动作和有意识的动作;
③小脑上脚(结合臂),主要为小脑传出纤维,发自小脑深部核团(齿状核、顶核)。由齿状核发出的纤维经小脑上脚在到达红核前先交叉,然后终止于对侧中脑红核,交换神经元后发出纤维再经被盖前交叉下行为红核脊髓束至脊髓前角细胞。由于小脑至脊髓前角的纤维经过两次交叉,故小脑半球与身体是同侧支配关系。由顶核中继后的纤维终止于前庭核及网状结构,发出纤维组成前庭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髓前角细胞。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及协调随意运动。小脑受损后主要出现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及构音障碍。如小脑蚓部损害,出现躯干共济失调,表现为站立不稳,步幅加宽,左右摇摆,步态蹒跚,故称醉汉样步态;如小脑半球损害,则表现为同侧肢体共济失调,即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不稳准,辨距不良,轮替动作差等,同时伴有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此外,小脑半球病变常出现水平性眼震及小脑性语言(构音不清或爆发性语言等)。
小脑萎缩的首要症状表现就是共济失调,共济失调从病因学上分为遗传性、获得性和散发退变性。遗传性共济失调最常见的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常显-SCA);获得性原因很多,涉及中毒、感染、免疫、副肿瘤、维生素缺乏等;退变性共济失调主要是多系统萎缩-小脑性。对于共济失调,也有其它的分类方法,如根据病程,根据部位等。除了要积极配合治疗外,配合相应的康复训练也是必须要的。
在康复功能锻炼治疗中,遵循训练的治疗原则才能让患者更加有效的恢复。
1、训练初期患者做小范围小幅度平稳的运动。然后范围随着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渐加大。起初早期训练以闭链运动为主,增加近端关节的稳定性。
2、在康复训练时让患者站立在正常的基底面上(在站立时两个脚的距离与肩同宽,而不是患者由于害怕不稳定而使两足的距离加大)训练平衡。
3、让患者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训练平衡,在站立位以及坐位下尽量稳定,然后为提高稳定而设定固定点(如为了站稳可用手扶桌面、椅背等)进行压缩,在坐位下可以通过肩部进行压缩,增加躯干的稳定性。在站立位下通过骨盆向下进行的压缩。先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直到患者能控制其身体的单个部分、并对近端的姿势调节和平衡有些控制为止。
4、随着治疗的恢复进展,治疗师在治疗时逐渐减少其控制,并慢慢地用下述的方法引导。①慢慢的减少压缩的压力;②逐渐减少稳定的固定点;③加大运动的范围,加大对患者平衡的难度;④着重训练躯干深层核心肌肉控制;⑤在训练时动作的快慢逐渐切换,反复强化。
5、训练患者规律的呼吸,闭嘴呼吸,嘴吸鼻呼的方式,也可以在仰卧位或者坐位下控制呼气和用手在肋上加压以助呼气。
6、在骨盆、腰部加沙袋增加躯干和近端的稳定性以降低远端运动的错误。但是,对于像深感觉型共济失调那样的患者,加重量是有效的;但对于本体感完好的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效果不是很显著。
7、随着治疗的进展让患者尝试多体位下,不同位置的运动控制增加躯体的稳定性控制。做肢体远端运动时一定遵循慢、稳、准三字法则。
8、在治疗中我们需要注意在改善姿势稳定和平衡中,负重、压缩、交替轻拍、肢体的空间定位和控住等促进技术是有用的,可以结合情况应用。
关于目前一些神经性疑难慢性病症的治疗,认清疾病常识很重要,知道其治疗的意义所在,从见效到控制改善恢复,需要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治疗前自身要有一个正确积极的心态,自己有信心并且积极配合咱们治疗,遵医嘱很重要,更容易取得一个好的疗效。温补祛萎汤以扶正祛邪,固本培元,标本兼治,拟定了补肾生髓为主线,舒筋活血通络为基础,治疗原则原则是补养心脉,益气养血,补肾健脾,疏肝熄风,开窍增智,调节五脏六腑、营养神经细胞、促进脑组织功能的正常运转。是根据多年治疗此类疾病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采用纯中医组方,辨证施治,对症一人一方,配伍经大量临床经验对此类神经系统疑难疾病引起的一系列身体症状有着良好作用,并通过实际应用收有效反馈,给患者带来帮助;以其成分的天然性配方的独特性、效果的可靠性、从患者整体上出发,从而达到效果
温补祛萎汤的优势:
一:选用地道药材,避免方灵药不灵,精选各类地道药材,每一种药材都要经过严格检验,对药材的产地,采集、炮制、储存都要把关。
二:精心熬制专业药师,中草药的熬制过程是很考究的,主要包含:浸泡、先煎、后下、二煎、用水、火候与时间的把控。每一道都要严格把控才能发挥药物的功效。
三:临床优势,温补祛萎汤经过不断的治疗总结积累出的行之有效的中医方剂,对此类疾病引起的一系列的身体症状表现有着良好作用,并且通过实际应用反馈效果良好
预约
关爱健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wwjm.com/zcmbjc/10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