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群腓骨肌萎缩症的致病基因分布特点及临床表型
文章来源:中华内科杂志年7月第54卷第7期
作者:刘小璇樊东升宋书娟
摘要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腓骨肌萎缩症(CMT)致病基因的分布特点,分析其常见致病基因类型的临床表现、电生理特点和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年1月到年12医院诊治的CMT家系个,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和Sanger-代测序的方法对上述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个家系中,确定了51个CMT家系6种基因型的基因诊断,确诊比例为48.6%,其中,PMP22重复突变为31个家系(29.5%),GJB1突变8个家系(7.6c/0),MFN2突变4个家系(3.8%),HSPB1突变4个家系(3.8%),MPZ突变3个家系(2.9%),PMP22点突变1个家系(1.0%)。PMP22重复突变的患者最为常见,但在CMT疾病中所占比例较欧美国家低,临床表现以经典型CMT为主;轴索型CMT可表现为单纯下肢受累,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遗传性运动神经病可能是一个被低估的临床粪型,应注意与运动神经元病等疾病的鉴别。结论我国CMT人群的致病基因频率分布与国外报道不同,有自身的特点,需要建立基于中国汉族人群的流行病学资料库。关键词夏科一马里一图斯病;基因诊断;表型雕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disease,CMT)是一组遗传异质性非常高的侵犯周围神经系统的遗传病,其遗传方式包括孟德尔的所有遗传形式。典型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的长度依赖性为特点的肢体无力和萎缩,伴有感觉减退和腱反射减弱。广义的CMT还包括遗传性运动神经病(hereditarymotorneuropathy,HMN)和遗传性感觉神经病(hereditarysensoryneuropathy.HSN),代表了疾病谱从运动神经、运动感觉神经到感觉神经的演化,统称为CMT及其相关疾病。CMT最常见的致病基因为PMP22的重复突变(CMTIA型),其后依次为GJB1突变(CMTX1型)、MFN2突变(CMT2A型)和MPZ突变(CMTIB型)等。基于国外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携带这些常见致病基因的患者约占CMT总数的60%~70%,我国尚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资料。本研究通过对年以来我院门诊和住院收治的个临床确诊CMT家系的基因型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了解我国CMT的基因谱系和频率分布,并讨论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
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连续收集年1月到年12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诊治的CMT家系个,所有患者建立并完善标准的CMT电子数据库(包括病例报告表和CMT遗传资源标本库),记录其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姓名、年龄、籍贯、联系方式、家族史、病史、体检结果)、神经功能量表评分(Charcot-Marie-Toothneuropathyscore,CMTNS)、总体神经功能限制评分(overallneuropathylimitationscale,ONLS),功能残疾评分(functionaldisabilityscale,FDS)、电生理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部分患者进行神经肌肉病理活检。对于确诊患者每半年进行随访,了解疾病发展的动向。
2研究方法1.根据国内外相关指。为简化CMT患者基因诊断流程,根据常见基因的比例为患者制定了3种“基因检测套餐”(诊断流程见图1):对脱髓鞘为主的CMT1型患者,进行髓鞘外周蛋白22(PMP22)重复、缝隙连接蛋白(GJBl)、髓鞘蛋白零(MPZ)和PMP22点突变检测;对轴索型为主的CMT2型患者,进行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GJB1和MPZ检测;如遇到髓鞘及轴索同时受累的患者,则根据正中神经传导速度,38m/s者采用“套餐一”检查(PMP22重复突变、GJB1突变、MPZ突变、PMP22点突变),38m/s患者采用“套餐二”检查(MFN2突变、GJB1突变、MPZ突变);
对于纯运动型CMT患者,进行热休克蛋白27(HSPBl)和热休克蛋白22(HSPB8)检测;由于神经节苷脂诱导分化相关蛋白1(GDAPl)基因发病率低,考虑患者的经济成本,暂未列入常见基因的筛选套餐中。检测万法为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重复突变、Sanger-代测序方法检测基因内突变,由北京大学遗传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2.基因型和表型的相关性分析:CMT临床表型可简化分为经典型CMT、纯运动型CMT和纯感觉型CMT。
(1)经典型CMT:以长度依赖型周围神经病为主要特点,往往白下肢远端对称起病,逐渐进展至上肢,运动和感觉同时受累,以仙鹤腿及弓形足为特征表现,腱反射常减弱或消失,电生理表现为运动传导速度广泛且均一下降,感觉传导速度常不能引出,病理为“洋葱头样”表现。
(2)纯运动型CMT:即HMN,表现为运动轴索的损害,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正常。与经典型CMT比较除无明确临床及电生理的感觉受损外,应洼意患者的起病形式(上肢或下肢、单侧或双侧),是否合并腱反射活跃、痉挛性截瘫或小脑体征。其中上肢为主型多表现为HMN5型,本研究组曾发现1例GARS基因突变。
(3)纯感觉型CMT:即HSN,以手足皮肤反复溃疡和白主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可导致骨髓炎、骨溶解、压缩性骨折和蜂窝组织炎等。我院CMT家系中尚无HSN的报道。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forWindows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各量表评分以最小值和最大值显示疾病黧的最轻和最重的状态。
结果1基因检测结果共对个CMT家系例患者进行登记和随访,均为汉族,发病年龄3—56岁,来白北京、山东、辽宁、内蒙古、湖北、福建等地区,其中42个(40.0%)家系有家族史,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30个(71.4%)]和X连锁显性遗传为主[3个(7.1%)],也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家系[9个(21.4%)],多以散发形式出现。
共确定了51个CMT家系6种基因型的基因诊断(表1),确诊比例为48.6%,与国外报道的比例相似。有4个家系发现新发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其中2个家系为MFN2突变,另2个家系为GJB1突变。个家系中,PMP22重复突变31个(29.5%),GJB1突变8个(7.6%),MFN2突变4个(3.8%),HSPB1突变4个(3.8%),MPZ突变3个(2.9%),PMP22点突变1个(1.0%)(表1)。在进行常见致病基因检测后,仍有54个家系未确定致病基因,其中39个(72%)表现为散发形式。
2基因型和表型的比较CMTIA型(PMP22重复突变)患者79.5%(62/78)表现为经典型CMT特点(表2),以四肢长度依赖性感觉运动神经病为特点,伴有仙鹤腿及弓形足,肌电图可见四肢周围神经广泛和均一传导速度下降,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小于25m/s者占59.0%(46/78),尽管部分患者无感觉障碍主诉,但电生理感觉神经传导未测出。
CMTX1型(GJB1突变)患者以经典型CMT表现为主[60.0%(15/25)],但其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小于25m/s者仅占12.0%(3/25),80.0%(20/25)患者在25~45m/s。本组患者中有5例(20.0%)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im现锥体束征及听力减退等衷现,头部MRI可见侧脑室周围白质脱髓鞘,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见异常,神经活检以轴索明显变性为主,伴脱髓鞘改变,“洋葱头样”表现并不常见。
CMT2型临床表型复杂,其中确诊为MFN2突变的10例患者中5例仅表现为下肢症状,上肢临床及电生理表现均正常,同时4例患者发病年龄较晚,病情进展相对缓慢;10例患者中2例m现明显的锥体束征,其中1例由于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明显,且临床及电生理无明确感觉神经受累,曾首先考虑为运动神经元病,后经基因检测证实属于MFN2突变(c.CT)。
HSPB1突变患者临床表现以运动轴索受累为主,根据其有无感觉障碍的表现,可归于CMT2F或HMN2型,本研究所有HSPB1突变的患者均属于HMN2型,该型患者以下肢表现为主,对称起病,进展缓慢,运动轴索受损为主,但本研究发现HSPB1基因AS突变患者为单侧下肢起病,10年后另一侧肢体才出现症状,且弓形足症状不明显。
讨论本研究个家系中,PMP22重复突变家系31个,占29.5%,与张付峰等报道的31.9%相似,提示PMP22重复突变仍然是汉族人群CMT常见的致病基因,但发病率较国外报道的42%~50%力低。
在这31个家系中,78例患者表现为以下3个特点:
(1)以经典型CMT表现的患者占79.4%,均无上运动单位损害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
(2)电生理检测中约59.0%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小于25m/s,从而可与CMT中间型和轴索型鉴别;
(3)对伴或不伴感觉障碍的患者,感觉神经传导多表现为严重受损或未测出。
上述特点可能的机制为:PMP22基因位于染色体17pll.2,编码外周髓鞘蛋白PMP22,这一蛋白主要由Schwann细胞产生,可调节细胞增殖,维持髓鞘结构的完整性及其黏附作用阳,因此CMTIA型患者中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PMP22基因重复突变早期表现为髓鞘的广泛脱失,一般在2岁以前,而后期常伴有轴索损害,轴索受损的严重程度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与传导速度无显著相关,因此即使患者m现髓鞘伴轴索的损害,如其传导速度明显降低,仍应首先筛查PMP22重复突变;感觉损害的临床与电生理表现有所不一,可能说明外周髓鞘的破坏以大直径的纤维为主。
与CMTIA型患者不同,CMTX型患者中60%以经典型CMT为主要表现,但其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小于25m/s者仅占12%,80%再25-45m/s,结合x连锁的遗传方式(无男性传男性的病例),临床上不难区区。
本组患者中有5例(20.0%)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出现椎体束征及听力减退的表现,头颅MRI可见侧脑室周围白质脱髓鞘,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见异常,神经活检特点为以轴索性为主,伴随脱髓鞘改变,“洋葱头样变现并不常见。
GJBI基因位于染色体Xq13.1,表达产物为在细胞通讯中发挥作用的间隙连接蛋白质或称Connexi-32(cx32).间隙连接蛋白是细胞间通道的组成部分,在肝、胰、肾和周围神经的Schwann细胞和中枢神经的少突胶质细胞中都有表达,这可以解释部分患者出现椎体束征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推测突变蛋白可能过早降解或被禁锢于细胞内,不能到达细胞膜形成间隙连接。
还有一些突变蛋白到达了细胞膜但不能形成正常的功能性通道,从而影响了细胞的正常功能。CMT2型临床变异极大,MFN2基因突变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这一类型患者发病年龄可早可晚,病情从较轻到严重致残均有报道,可伴有视神经萎缩,声带麻痹,听力损害、锥体束征、脊髓萎缩等表现。
MFN2基因编码人线粒体融合蛋白,保持融合/裂解的动态平衡,从而维持线粒体结构和能量代谢功能,由于线粒体的分布广泛,故MFN2基因缺陷患者再脑,周围神经、肌肉、心脏均可出现症状,但往往以某一系统症状为主,病因尚不清楚。
本组患者MFN2突变占3.8%,较韩国学者报道的5.9%略少;以双下肢受累为主的患者占50%,有2例出现上运动单元损害,其中一例临床及电生理均无明显感觉障碍(c.Tt突变),应与遗传性痉挛症截瘫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等疾病相鉴别,考虑到此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周围神经为主,疾病进展缓慢,表型更趋于CMT。
需注意的是:某些CMT的致病基因与HSP及ALS的致病基因,提示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有一定相通性。MFN2突变患者伴锥体束征者并不少见,有些学者将伴有锥体束征归为CMT5型,这一说法未被广泛接受,但这些现象均提示上述疾病联系紧密,需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
HMN患者国外报道占GMT2型的25%,约占全部CMT的10%,而本研究中HMN占全部CMT的5%,结合唐北沙课题组总结的-年临床诊断为HNM的23个家系86患者资料,说明HNM在我国CMT中的比例并不低,在其诊断过程中可能需要与ALS、HSP等单纯以运动系统损害为主的疾病鉴别,可导致疾病的漏诊。另外,在本资料库的登记中,未见到HSN的家系,目前国内的相关报道也较少,且明显少于国外报道HSN占全部CMT的比例(10%),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本研究结果有利于快速甄别CMT不同基因类型的临床特点,以便进行常见致病基因的诊断。但对某些特殊的临床类型应特别注意:
(1)伴有腱反射活跃和锥体束征的患者:应注意电生理和临床特点相结合,判断存在上运动单位受累及严重程度;(2)上肢受累为主的患者:临床上并不多见,HMN-V型可引起,应注意与脊肌萎缩症鉴别;、
(3)单侧受累、不对称起病的患者:CMTX型患者和HMN有不对称起病的报道,若肌电图m现传导阻滞,应注意与MMN和Lewis-Sumner综合征鉴别;(4)伴手足溃疡和植物神经症状为主的患者:应完善糖耐量检测,注意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痨鉴别。本研究通过对CMT常见基因的检测使约50%患者获得基因诊断,未确定致病基因的患者有72%为散发病例,考虑可能的原因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新发突变、外显率低等可能。由于GDAP基因是CMT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最常见的致病基因,本研兖中并未纳入,为不足之处,目前高通量测序技术高效、简便和费用相对较低,后续可以考虑对未检测m突变的患者直接进行CMT基因靶向二代测序或外显子组、全基因组的检测,以提高检测效率。目前我国尚缺乏基于汉族人群CMT基因分布群的大规模流行病学报道,本研究结果提示中国汉族人群的基因谱与国外不同,我国需要尽快建立自己的遗传数据库。
推荐意见医院神经内二科
该研究通医院诊治的个腓骨肌萎缩症(CMT)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以探讨中国人群CMT的致病基因分布特点,分析其常见致病基因类型的临床表现、电生理特点和可能的发病机制。其研究认为我国CMT人群的致病基因频率分布与国外报道不同,有自身特点,需要建立基于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资料库。
白殿疯治疗白癜风用什么药好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wwjm.com/zcmbzz/6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