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研讨会 http://m.39.net/pf/a_5777847.html

  有些人喜欢过度忽悠血管狭窄可以造成中风,实际上中风病真正由于血管自身闭塞造成的机会并不多。而大部分中风的原因是血液成分改变促成的,譬如同型半胱氨酸,血糖,血脂等。

 临床上有很多的中风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等都正常,为什么还会发病?如果检查一下这些患者的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很大可能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现在所有的实验都证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这一项指标升高就可以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造成中风偏瘫。中风病人有相当多的比例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只是在常规的检查中很少有这一项,以至于人们都忽略了这项重要的指标。

  另外,常见的原因是血糖没有很好的控制,血糖高了同样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同样是促成中风的危险因素。有的人危险因素是血脂过高。血脂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胆固醇;另一类是甘酯,也叫做三酰甘油酯。胆固醇与吃肥肉有关系,甘油三酯则与吃的多少有关系。有的人一辈子吃素,但饭量大,那么他的甘油三酯也有可能会高。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分析,明白血脂高到底是属于哪一种情况,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做到个体化预防。

  如果血液的理化因素检查都正常,我们才考虑血管因素。老年人血管硬化的程度比年轻人要严重,但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侧支循环建立,所谓岁数大了血管壁挂上了一些“锈”,容易发生脑血管病;但有的人硬化程度很严重,血管很狭窄,却不发病,就是因为侧支循环帮了忙。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遗传因素。其实我们不必过度担忧中风病的遗传因素,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完全证明中风病的遗传性,只是从临床现象上观察到有遗传倾向,所谓遗传倾向往往是跟生活习惯有关系,比如一家人,子女受父母影响从小到大都喜欢吃咸的;另一家族则吃甜的过多等等。这与遗传基因关系较小,只要我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去除这些危险因素,大家就可能不得中风,至少是推迟发病。

  总结一下:中风是多危险因素疾病,多危险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复杂。临床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了解整体状况,综合分析各种危险因素,把握病情,从个体最根本的危险因素上预防中风的发生。一旦发生中风,我们要针对个人主要危险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及预防,将可以降低死亡率及病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我们应意识到中风预防的重要性,积极针对中风危险因素预防,以防患于未然。为此,特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代谢综合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甲亢、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遵医嘱控制相应指标。

  2.科学合理饮食要以低脂肪、低热量,低盐饮食为主,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高钠食物摄入。

  3.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不可酗酒,避免过劳。

  4.适当运动、控制体重肥胖是公认的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适度的运动不仅可增强心血管功能,同时有利于控制肥胖。

  5.讲究心理卫生中风的发生与情绪激动有关,应学会自我调节,保持乐观精神状态。

  6.重视发病的先兆如突然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感觉异常、偏盲、视物模糊、言语不清、吞咽困难、走路不稳、头晕等应引起高度警觉,医院就诊。

  7.最重要的是要勤喝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危险因素,但往往都有几个小时缺水造成一段时间血液浓缩的历史,正是由于血液浓缩这个诱因才导致了中风的发生。

     问题一:一般高血压患者易得中风,可是血压正常也会得中风,为什么?

  答:高血压患者患中风的比率高于正常人,中风是多危险因素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脏病、吸烟、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钠盐摄入等都可以导致中风。所以血压不高的人同样可以患中风,有以下几种情况:

  1.平素血压不高,但某日某时由于某种原因使血压出现了一时性的升高,在血管原有某种病理基础上,过高的血压冲破了某一处的脑血管,引起脑出血而发生中风。

  2.患者原有动脉硬化,脑血管也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随着动脉硬化的程度不断加重,使得动脉内径越来越狭窄,发展到一定程时,不论患者的血压是高或是低,都会发生脑梗死而得中风。

  3.患有一些与高血压关系不大的疾病,如心房纤颤、血液病、恶性肿瘤等。这些疾病本身就可以造成脑血管的堵塞或出血而引起中风。

  4.其他原因。如颅脑外伤、颅脑手术创伤、中毒、缺氧等也可以导致中风。

  总而言之,血压高的人容易患中风病;而血压不高的人同样也可以患中风。

  问题二:中风应该多喝水,有什么科学道理?

  答:多喝水不仅可以使血液不浓缩,另外也有利于排毒。因为每分每秒体内代谢产生很多毒素。人体经代谢排出毒素。毒素排出的途径有二便和呼吸。如果缺水,毒素排不出去就容易得病。不仅会得中风,也容易造成其他疾病。如有的人长老年斑,那是自由基在体内蓄积的结果。

  有人说喝水太多会增加肾脏负担,这是误解。只要连续每小时饮水不超过毫升,就不会伤害肾脏,反而有利于肾脏排出有害物质,除非严重的肾功能不全。所以,预防中风就应该多喝水,特别是中老年人,一定不能缺水。如果在几个小时之内缺了水,中老年人就容易出现心脏血管堵塞,脑血管的堵塞,或者其他地方血管堵塞,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正常成人每日饮水约毫升,食物中含水约毫升,机能自身代谢可以产生水约毫升,每天人体总共大约需要毫升的水。通过呼吸每天人体排出水约毫升,经皮肤蒸发和出汗排水约毫升,随粪便排水约毫升,随尿排出水约1毫升,这样每天人体总共大约排出也是毫升。机体每天进出水量大致相等,从而保持动态平衡。

  但老年人、特别是患了中风病的老年人由于神经反射不敏感,即使体内已经缺水,也常常不感到口渴而主动去喝水,我们应经常提醒中风病人主动喝水,消除缺水造成血液浓缩、使血粘度升高,容易再次复发脑血管病的这一隐患。

  问题三:20多岁就得高血压,现在经常偏头疼,它们有关系吗?

  答:高血压和偏头疼是两回事。如果是高血压不可能只是一个部位的头疼,同时还会有后头疼、太阳穴疼、或者头晕等。如果常年总是一个部位的头疼,不能说是高血压引起的,要高度怀疑是偏头痛。还有一种不常见的情况,年轻人如果除了头痛还伴有高血压,经常低热,心悸甚至长年的口腔溃疡不愈合,应该警惕一类病:风湿病。过去曾经叫做胶原病,结缔组织病,现在统称为风湿病,包括红斑狼疮,硬皮病,白塞氏病等等。这类疾病往往破坏内脏器官如心脏,肝脏,肾脏以及血管等。临床上也不乏此类患者长期误诊最后导致中风的例子。

  问题四:高血压患者,需要经常换药吗?

  答:高血压患者用药,宜选用降压作用温和、缓慢、持久、副作用少、病人易于掌握而使用方便的口服降压药,主张联合用药。第一,使用降压作用缓慢的药物,也就是说药物的半衰期长,能够使血压稳步下降。第二,使用稍微便宜一些的药,高血压一般来说是终身服药,长期服用也是经济负担。如果使用某个药物血压稳定了,同时能够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又没有大的毒副作用发生,就不要经常更换。

  问题五:喝红葡萄酒能预防中风吗?

  答:近些年来,兴起喝葡萄酒预防中风,甚至还能预防心肌梗死、治疗冠心病等等。其实,如果是长期饮用勾兑的或者大量的红葡萄酒对人是有害的,不仅不能预防中风,还能诱发中风。实际上酒是大毒,烟酒对人体是绝对没有好处的。如果为了红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保护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病,那就要大桶大桶的喝红酒才能够量。

  问题六:中风的患者到底怕不怕风?

  答:“中风”是中医里的词,由于本病名叫“中风”,使人很容易联想到是受“风”而得病。其实,中医称之为中风,一是因为发病迅速,与风邪相似,所谓“中风之病,如矢石之中人,骤然而至也”;二是因为中医学理论认为,本病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肝风内动所致,也就是说,各种原因引动了“内风”。即使有的病人感受了风寒而发中风,那也只是外因、诱因,所以我们说中风病与自然界的风没有特定的内在联系。认为中风患者怕风是个误区,千万别怕风。平时还是应该开窗户通风透气的。

  问题七:脑萎缩是怎么回事?

  答:脑萎缩并不是一个疾病名称,而是一种病理变化,通过CT、核磁等看到大脑体积变小,或者是本来应该很饱满的凸起的大脑回变得不那么饱满了,就确定为脑萎缩。对于老年人来说,脑萎缩可以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的一种机体的退化。其次,核磁或CT等影像学的检查出现改变,和这个人的实际智力、运动、精神等也不一定成正比。

  小脑萎缩,它出现的主要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平衡问题、共济问题,比如说指指鼻子指指手,有时候检查指不到或者指的不是很准确、让患者闭眼,双腿站立,会出现站不稳的情况。可能还有其他的一些症状,但不会出现痴呆,因为大脑主管精神、思维、心理,小脑主管平衡。

  问题八:哪些因素能促使中风发生?

  答:1.体外因素主要指环境因素。这与病人生活居住的地理位置、海拔及气候等有关。另有资料表明,温度低,气压高的地区,脑出血的发病人数则多;气温愈高,脑血栓的发病人数亦愈多。其他体外因素如节气、电磁场、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源污染及放射治疗等对中风的发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自身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及种族等、高血压病、吸烟、既往中风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糖尿病、心脏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血液成分的改变、口服避孕药、厨房因素、遗传因素、酗酒、其他因素等。

  3.诱发因素除了以上所列环境及自身因素外,相当一部分人患中风有明显的诱因。比如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用力过猛、起床过猛、排便、性交、过度疲劳、大量酗酒、饮食不节、生活不规律、气候突然变化以及各种可造成血压急骤升高和降低的因素均可诱发中风。

赵建国教授天津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国务院特贴专家。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疾病及疑难杂症。兼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委会秘书长,天津医药专家协会医疗保健专委会主任委员等职。周日南开区灵隐道硕博门诊部,周二周四中医一附院国医堂应诊。

硕博门诊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wwjm.com/zcmbzl/111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