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尊重我们的文字
最近在某杂志上翻到一篇文章,标题实在让我迷惑:《牛剑之行》。好奇心起,猜了半晌,却仍不得其解。只好向作者“投降”,去拜读他的大作,方知他写的是一篇到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参观的感受,勉强算得是篇游记。不禁哑然失笑,很佩服作者把牛津和剑桥合并起来简称为“牛剑”的丰富想象力。
不禁想起李金斗先生的一段相声,叫《省略语》。说的是一家招待所服务员用简化语招呼客人的故事。其中有这样的片断:“上吊的往里走!”“上吊的?!”“对,上海吊车厂的。”“自杀的上楼!”“自杀的?!”“对,自贡市杀虫剂厂的。”……客人们都吓跑了,只剩下个笑呵呵的老头儿说:“我等着她叫我三叔呢”,原来老人家是第三输变电器厂的。
原想相声是生活的夸张,不料现实里居然有了“牛剑”的真实故事。笑过之后,是严肃的思考,我们的文字,现在真的需要尊重。
古代人对文字是极其尊重的。写过字的纸张,不能随便丢弃,更不能拿去当作厕纸。专门设置有焚纸炉,上书“敬惜字纸”,写了字的纸张要恭恭敬敬地烧掉。现在我们当然不会这样迂腐,但在对待文字上,我们应该学习先贤对文字的那种尊重,特别不能在世界沟通渠道畅通、网络语言大行其道的今天,对我们的中华文字执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
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符号,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记录手段和重要内涵。文字当然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不断地丰富和改变。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就收录了不少新的文字和语言,包括网络上的流行语言。但这是一个严肃的过程,它的严肃性有自然形成的一面,不断地有出现,也不断地有淘汰;也有人们把握掌控的一面,特别是我们不能任由文字被污染、被扭曲,被莫名其妙地异化。
举个很小的例子。现在网络语中常常用到“方”字,据说是指“慌张”。这便让人有些不明白。“方”和“慌张”,从字意、字形上,甚至从细微的情感联系上,都谬之千里,只是从语音上勉强算是谐音。这样的变化,显然过于随意,是对文字、对语言的不够尊重。类似的例子还有“酱紫”,是“这样子”的谐音,好像来自宝岛台湾民众那糯糯的口音。相比较而言,年轻人现在常常用到的那个“萌”,就好得多,因为查《现代汉语词典》,“萌”本身就是指萌芽,“比喻新生的未长成的事物”,今天用来形容人或动物的幼稚状态,准确而生动。
类似“方”这样的词汇,终究会被淘汰,缘于它的随意性。而随意的编造,随意的简化,随意的改变语言结构,都是对文字的破坏,是我们要警惕的事情。像“牛剑”这样的荒谬简化,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正规刊物上,作者有责任,编辑也有责任,保持中华文化的严肃性,是我们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职责。
最近常常在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鍝鍖婚櫌涓撲笟鍖椾含涓尰鍖婚櫌鐧界櫆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wwjm.com/zcmbyy/6365.html